通过“生态银行”的实践,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资产、产生经济价值,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青山变金山,南平闯新路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位列其中,成为首批国家推荐的典型案例之一。这个诞生于闽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正成为南平地方的改革智慧,目前已有近百批调研组专程来取经。
于2017年底开始探索,从顺昌“森林生态银行”、武夷山五夫镇“文旅生态银行”两个试点,到如今延平区巨口乡“古厝生态银行”、建阳“建盏生态银行”、光泽“水生态银行”、政和“白茶生态银行”,改革由点及面,向系统集成推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问题是如何转化。‘生态银行’探索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资产、生态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全国各地都在摸索前进,南平闯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南平市领导说。
整合碎片化资源
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政和念山梯田,声名远播。然而,由于1600多亩梯田分属全村300多户村民,碎片化的资源跟不上现代生产力发展需求。
“这么好的梯田资源,想经营的受制于产权;有产权的嫌土地效益不高,导致200多亩梯田被抛荒。”念山村下派第一书记魏静说。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去年,由政府搭台,乡、村共同组建了星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村集体以经营性资产、生态资产等入股,村民以梯田、茶山入股。利用“生态银行”模式,182户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将810亩梯田、163亩茶山流转到公司。
资源重新整合后,集约化、规模化的高效生产顺理成章。魏静说,公司做足念山湖水美经济文章,丰富了念山的旅游层次,变身国家3A级景区。同时,公司统一耕种模式、统一检测、统一宣传营销,将胭脂米新品种卖出好价钱,释放土地红利。去年,村里靠销售胭脂红米,收入近40万元。
在武夷山五夫镇,村民们将7栋烤烟房、126亩农田资源打包,存储到“生态银行”——五夫文化公司。该公司将这些资源整合成烤烟房民宿项目,推出朱子文化亲子研学游、无人机航拍游等特色项目。
“‘生态银行’的模式,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的方式,搭建生态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整合全域碎片化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回应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需求。同时,整合的过程也是对资源家底的一次全面摸底,解决权属不清的问题,实现了资源一张图。”南平市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冲说。
按照这种模式,资源所有者可以选择租赁、入股、托管、赎买等多种方式,与“生态银行”合作。目前,顺昌县收储林地面积6万多亩,延平区巨口乡盘活古厝100多座,光泽县山头村和浦城县山桥村集中流转耕地资源均超过2000亩,实现集约化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