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厦进入垃圾分类“后管理时代”

2020年06月19日09:59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福厦进入垃圾分类“后管理时代”

厦门市前埔南社区定期组织“绿色市集”,环保交换,快乐共享。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摄

在分别推行垃圾分类满一年和三年后,这两个试点城市都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及成效,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福厦进入垃圾分类“后管理时代”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厦门、福州分别于2017年4月、2019年5月全面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一段探索实践中,困难有之、方法有之、问题有之、成果有之。今年,我省其他各地市也在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教训与经验都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借鉴。

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福建省城乡垃圾分类工作交流研讨会上,参与两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科研院所、物业公司、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等,以“多元参与,共促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为主题,将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分享,总结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模式,为福厦两市进入垃圾分类“后管理时代”打下良好基础,并将助力拓展各地垃圾分类在社区落地实施的广度和深度。

居民主动参与,培养主体责任意识

“垃圾分类归根结底是居民自己的事,关乎每个家庭,不能一味依赖运营企业或政府部门。”6月13日,在福州陆庄社区的湖滨邮电小区,环保志愿者杨姐告诉记者,在该小区的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宣传教育、日常管理和解决矛盾等工作,都由居民主动参与甚至主导推进。

2019年5月,福州市全面启动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关系和谐的湖滨邮电小区很快建立了垃圾分类工作指导小组。

“在前期调查中,85%的居民认可开展垃圾分类。”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包亚明说,业委会和20多名在地志愿者,成为推动小区垃圾分类的主力。业委会组织居民参观本地环保设施,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志愿者在微信群里介绍分类方法;居民主动联系环保志愿者协会,定期来社区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扩大影响面;业委会与所在片区的湖滨小学建立家校联动,连续举办3期“小小督导员”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将垃圾分类的理念、行动迅速铺开。

小区响应政府定时定点、撤桶并点号召,将各楼道的22个垃圾桶撤除,建起集中的垃圾投放点。“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撤桶、建分类屋选点,在居民中产生了不少矛盾。这也是许多老旧小区都会遇到的难题。”包亚明说。

经过讨论,最后大家同意:采用集体投票的办法定下点位;业委会对垃圾分类投放点加强管理。

“分类屋的日常管理,是第二个难点。”包亚明说。

为此,业委会发动各方多管齐下加强监督。首先由业委会与物业合作,增加垃圾分类屋的视频设备。物业保洁员加强日常巡逻、上门劝导,鼓励居民监督举报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的视频在小区微信群公布。对屡教不改者,社区协调城管人员上门劝诫,情节严重的会受到行政处罚,“发现一户教育一户”。

这些措施制止了个别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小区内形成了互相监督、共同维护的氛围,乱扔垃圾的在小区微信群里会被大家集体‘鄙视’。”杨姐说,现在小区路面见不到任何垃圾,分类屋管理规范,即使管理员下班了也没人乱扔垃圾,厨余桶中基本没有混进其他垃圾。

“只有在全小区形成主动维护垃圾分类的氛围,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指导小组成员郑棣健介绍,今年4月,指导小组组织对湖滨邮电小区进行评估,发现小区环境变化较大,垃圾减量效果明显,分类率达到88.6%,厨余垃圾合格率也达到84%。

“培养居民的主体责任意识,是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之一。”第三方考评督导机构、厦门好猫生态中心(以下简称“厦门好猫”)创始人张水龙说,在多地调查中发现:有些居民存在误解,把垃圾分类当成分类企业或管理员的任务,不愿意在家自行分好垃圾类别,只管一股脑儿丢给管理员;有些管理员把工作重点放在二次分拣上,忽略了或者不敢、不懂如何对居民进行指导、监管。

“社区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作,运营保障、组织协调、培训宣传、督导考评等4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均衡推进,否则很容易在前期建设后出现倒退,甚至崩溃。”福建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黄厚新说。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