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青山——深化林改的“福建破冰”

朱建华

2021年04月16日19:24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创新引领:深化林改拓荒者的砥励前行

泰宁状元茗森林人家。黄海摄

深化林改的破冰船呼啸前行,终于劈开了坚冰。

坚持以民为本,切实维护林区群众权益,是这次深化林改的重中之重。

福建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牢记“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叮嘱,在改革中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林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林改,使三市林改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探索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率先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林权制度。

对合法承包、产权明晰的集体林地,依法发放林权证,在不动产统一登记后,由不动产登记机构发放不动产权证书,让广大林农“手里有证,心中不慌”。对采取联产承包的集体林地,尊重林农意愿,愿意分户经营的将林权明晰到户,依法发放不动产权证书;对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股权量化到户。

为破解分山到户后出现的林权结构小型化、林地经营分散化等问题,引导和鼓励林权有序流转,在机制改革中让林农联合起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在认真落实《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基础上,制定省级地方标准《集体林权流转交易规范》,全面推行林权流转格式合同,在改革中全省建立县级林权流转服务平台66个,全省共有序流转林权1800多万亩,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整合林地资源,打赢规模经营的林改之战!

明晰产权之后,能否确保权益到位,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坚持还利于民,针对“三沿一环”、重要水资源保护地等重点区位森林保护与林权所有者利益之间的矛盾,创新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使百姓造林的合法收益得到维护。同时,积极创新自然保护地补偿机制,在全国首创山林所有权归村民、经营管理权归国家公园的“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和“景观资源两权分离管理”,为国家在集体林区、重点旅游区域创新自然保护地补偿闯出了一条宝贵的新路。

在创新金融中,推动资源变资产变资本,是此次福建深化林改的又一个重点。改革创新金融产品,防控金融风险,探索证券化改革之路……

卢老林,武平县信用联社主任。他出生在长汀河田,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寄语他为林业而生。

作为林改第一县的信用社的负责人,“为林业而生”的卢老林,早在2004年6月就在时任县委书记严金静支持下开始启动“绿色金融服务”业务。县林业局成立林业劳动服务公司,为林农林权抵押提供担保,解决林农通过信用社融资问题。后来演变为颇受林农欢迎灵活方便的“惠林卡”。

2017年7月18日,场面热闹的“惠林卡”发卡仪式终于在武平县举行,主管林业并积极推动林改的龙岩市副市长张朝阳将第一张“惠林卡”发放到一位春风拂面的林农手上。

武平的“惠林卡”一露面,便以授信5.8亿,用信3.8亿元的业绩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林改第一县的金融服务搞得绘声绘色。探索,盘活资产,让资金进山入林;创新,激活小额分散的林权;深化,引金融活水,滋润千家万户……

从2013年开始,三明市于林改中在全国首推林权按揭贷款、林权支贷宝、“福林贷”“益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省林业局推动各地成立林权收储机构50家,并在改革中建立了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快速处置、收储兜底等“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制,分散化解金融风险。

围绕“钱从哪里来?”福建持续深化金融配套改革,多种形式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全省累计发放“闽林通”系列贷款81.9亿元,受益农户7万多户。

刘小彦成为三明市林票制改革的推动者。从基层干起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和三明市林业局局长的刘小彦,与另一位林业金融拓荒者沙县县委书记杨兴忠一道进行着林权“证券化”的艰难探索。

他们认定,要用金融思维、互联网思维、商品思维来推动林业价值转换,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在分山到户解决了权属之后,林权价值盘活就成为林改的重中之重。

2016年6月,一心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的杨兴忠到沙县担任县委书记。站在千年古县、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小吃文化名城的街头,被百姓称为“民生书记”的他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此时,沙县的林改正处于关键时期,沙县外出开店人员多,林改后林地抛荒现象严重,林地难变现,挫伤林农造林育林积极性,林农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碎片化”严重……

故事就这样在破解难题中展开了。

2017年的一天,曾担任过沙县高桥镇书记的县林业局局长夏永福,找来官庄国有林场场长谢汝根,商谈国有林场如何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参与地方林改。而此时的谢汝根刚刚搞完国有林场内部改革,面临双增(增加资源面积,扩展林木蓄积量)压力,双方一拍即合,当即达成共识。

夏永福就这样点燃了改革之火。谢汝根与时任高桥镇书记陈聚荣商定,与镇里的上道村等展开合作。官庄林场拥有资金、管理及技术,村集体及林农拿出林地合作经营,国有林场占51%、村占49%股份,村内分配占比为集体30%,个人70%。开创了共享资源、共享资金、共享政策、共享收益,一个“四共一体”的合作模式。

有一天,思维活跃的刘小彦怦然心动:为方便林农,何不发行一种可流通的林权票证呢?

以“四共一体”为基石,深入探索,一种全新的林业金融产品“林票”,在实践中诞生了!

“合作经营,量化权益,自由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在三明市迅速铺开。经过多方调研反复讨论,制定出台《三明市林票管理办法》,将林票细化为股权型林票、债权型林票两种,赋予林票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

有如燎原之火,三明市已在12县(市、区)163个村试点,面积11.3万亩,制发林票总额1.1亿元,惠及村民1.4万户,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赢。村民可凭个人持有林票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提高信贷额度,增加林业投入。国有林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进一步发挥其资金优势,加大投入力度;林票可以交易、质押、回购,吸引社会各界关注。

林票制改革在突破林权难流转、森林资源难变现、集体林质量难提高的“三难”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开启林权要素市场化配置先河,制度性加快林权流转进程,盘活巨额森林资源资产存量,成倍数提高森林蓄积量,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

涉入改革深水区的福建林改,脚步不停。

南平市的“森林生态银行”成为了林业金融拓荒者的又一创举。

“吃不完的浦城米,砍不完的高阳杉”。森林覆盖率极高的顺昌县担当了“森林生态银行”的改革试验地。

南平顺昌的绿色发展探索是: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整体化输出”模式,构建“生态银行”这一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的平台,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转换成连片优质的“资产包”,委托专业的具有实力的产业运营商具体管理,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打通资源变资本通道,探索出一条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构建大数据平台、林业资产评估收储、林业金融公司等“一平台两中心三公司”,建立林业资源管理、开发、运营新模式。迄今,顺昌的“森林生态银行”已导入林业面积7.62万亩,其中赎买商品林6.04万亩,股份合作、林地租赁1.58万亩;办理林权担保业务272笔,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2亿元。杉木林主伐时的亩均蓄积量达到了16—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部分林区每亩林地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单产价值是普通山林的4倍以上。成功交易了福建第一笔林业碳汇改革项目,前期15.55万吨碳汇量成交金额288.3万元,“森林生态银行”被国家自然资源部列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2019年5月10日,陈照瑜一行来顺昌调研时,鼓励顺昌把这一改革创举作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明的“林票”,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已然成为福建林改递给全国的两张林业金融改革最靓丽的名片。

这是林业与金融历史性的对接!这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话!

发生在八闽大地上的这场林业金融革命,看似平静,却波澜壮阔;听来无声,却石破天惊。

(责编:陈蓝燕、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