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青山——深化林改的“福建破冰”

朱建华

2021年04月16日19:24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时间,又一次在历史的隧道中刻下改革的坐标。

1998年,福建永安洪田村24户林农在村支书邓文山主持下,每个人在各自手中的纸条上郑重写下一个同意分山到户的“同”字。这一刻,开启中国林权制度改革先河。

风展绿海如画。几十年过去,福建改革者牢记嘱托,以民为本,努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积极开拓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交出一份“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满意答卷,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

民心是镜:八闽执政者的历史抉择

武平县捷文村林农李桂林展示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黄海摄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强有力的推动者。

2017年7月27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福建武平召开。会议发出“全面总结推广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推动林业改革再上新台阶”的动员令。

福建省闻令而动,全力推进,先后出台《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8份文件,召开了5次全省性会议,建立了“五级书记抓林改”目标责任制,林改之帆在八闽大地高高扬起!

“林改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在福建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看来,搞好林改是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富裕林农的根本出路,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缓解林区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必然。

进入林改深水区的福建,积极探索林业经营新模式,全面夯实引资入林新举措,着力完善生态建设新机制,持续创新资源保护新路子,重点挖掘产业发展新动能……

福建省林业局党组提出了主动融入新福建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三个大局”,全力推进深化改革、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四项行动”,打造林业生态高颜值、林业产业高素质、林区群众高收入的新时代“三高”林业的“343”林业发展新思路,把深化林改作为首要任务加以推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要解决“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这“五难”,根在集体林权属不清问题上。

无上级授权,无先例可循,无法律依据,唯有拨开荆棘方能寻得出路。

武平县委、县政府打响了政府领导搞林改的“第一枪”。从明晰产权入手,展开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试点,万安乡捷文村支书李文兴,带领村民开创性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

走万水千山,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县委、县政府工作组同捷文村两委一道,历经两月勘地,村民李桂林终于在2001年12月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2002年6月21日,闽西入夏的群山已满目翠绿。

“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一场“福建破冰”的林改,使中国林业走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激活林农积极性、建设美丽中国的改革发展希望之路。其对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革命”。

2002年8月,时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黄建兴在武平组织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林改实质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总结武平县林改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4月,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林改文件,次月在福州召开全省林改动员部署大会。

莽莽山林间,回荡着福建人对绿色生态、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村民自发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林改政策好,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

民心所向,百姓竖起的是民心碑。

2017年5月,福建省贯彻中央关于福建林改的指示精神,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深入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评估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处置难”等“新五难”日渐显现,接踵而来。

这意味着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人们翘首以盼。

(责编:陈蓝燕、钟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