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福建頻道|策論福建

“探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第四屆生態福建大課堂舉辦


        5月25日上午,第四屆生態福建大課堂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本屆大課堂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為主題,匯聚福建省內外專家學者、省直有關部門領導等共話福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近些年,地處閩北山區的南平市憑借優勢生態底子,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在國內較早且成體系地探索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銀行”“武夷品牌”和“水美經濟”等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的創新實踐,在國內產生了較好的示范效應。【詳細】

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胡忠昭致辭

胡忠昭:“生態福建大課堂”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平台


        “近年來,校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學科建設,成立了生態文明教研部,生態文明學科有機構、有班次、有課程、有案例、有師資、有基地,走在全國黨校系統的前列。”胡忠昭說,校院積極挖掘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編寫成案例和教材,及時總結推廣南平市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實踐,編寫和出版《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南平范本》,力求用深厚的學術支撐和豐富的實踐范例更好地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詳細】

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建生致辭

王建生:大力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王建生充分肯定了南平市堅持走綠色發展的生態之路,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方面進行的積極探索和實踐。近年來,南平市創新了生態銀行、水美經濟、武夷品牌等生態品牌,並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典型案例,形成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力的成功經驗。上月底,自然資源部批復同意南平市作為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首個試點地級市,在國家級的層面上開展新的探索試驗,不斷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優勢。【詳細】

林旭陽 南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南平探索

胡熠 福建省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

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使命

蘭思仁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教授

蘭思仁: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思考


        基於比較優勢才能產生驅動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動力,這是最重要的。二是產業融合產生新業態,從機械運動(尋找資源)——物理運動(提升資源附加值)——化學運動(資源轉化)——生物運動(價值提升)——文化運動(需求升級)。不同發展階段要抓住不同的需求,要對接市場,如三明森林康養、武夷山茶文化。三是通過平台和組織化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如生態產權指標交易、多元化市場化的補償機制等。【詳細】

曾賢剛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曾賢剛:基於市場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生態產品價值的三個特征:從總量上看,不同於普通產品和商品,生態產品的存量和增量存在區別,核算過程難以區分)﹔從總量和結構看,不同的生態產品價值有不同的核算方式,也就是在生態產品總量中存在結構性差異﹔從價值的額外性看,生態產品價值不等於為保持生態產品而額外投入或犧牲了多少價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除了政府、市場,還應有社會機制,如企業聯盟等社會組織承擔社會責任。【詳細】

張林波 山東大學教授

張林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四大突出瓶頸:1.理論技術瓶頸:生產消費特征和規律還不確定,缺乏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急需技術支持。2.體制機制創新任重道遠:如生態補償體制需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側發力。3.區域協調機制:形成互惠互利的區域協同機制,中央和地方共同發力。即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4.思想認識上還需轉變:破除“等靠要”思想。【詳細】

谷樹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谷樹忠:關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若干關鍵的問題思考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主導模式有哪些?當前主要有生態產業模式(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空間模式(如國家公園保護區和自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就是案例)和生態補償模式(政府為主體或地區之間的補償)以及生態交易模式(如林權、水權、碳匯等,還有生態銀行)。南平在“生態銀行”方面的探索走在前列。【詳細】

版權:人民網福建頻道 策劃:賴俊文 編輯:陳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