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福建漳州邁出產業融合堅實步伐

林曉麗、蘇海森

2020年07月21日07:5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在漳州市薌城區,一片灰白的房子中,掩映著一座黃色牆面、紅框鑲邊的兩層高建筑,這是漳州人熟知的中國女排訓練基地,已有48年的歷史。

走出訓練基地,沿著漳州城區老路走上5分鐘,就到了市中心的延安北路。夜晚,華燈初上,人潮涌入,這裡曾是漳州最熱鬧的夜市。

48年來,中國女排與漳州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其背后,是漳州推動文化、旅游、體育、夜經濟等領域融合發展的堅實步伐。

文化與體育“邂逅”:中國女排精神融入城市“血液”

2019年,一部講述中國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備受關注,其拍攝地就是漳州的中國女排訓練基地。

漳州與中國女排的“娘家情”要從48年前說起。

1972年,國家體委在考察了全國各地后,選擇了氣候宜人、物產富饒的漳州作為中國女排第一個訓練基地。受限於當時的條件,一開始,女排姑娘們隻能在漳州人民自行搭建起的竹棚館裡訓練。

翻新完的舊女排訓練館。陳曉珍攝

漳州人民對於中國女排的感情很深,由來已久。

1988年,中國女排兵敗漢城奧運會,正處低谷。為鼓勵中國女排走出低谷,漳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中國女排騰飛館。由於建設時資金短缺,在漳州提出了“人均捐贈一元”的號召,漳州人民自籌500萬元,中國女排騰飛館終於落成。

今年已經83歲的漳州老人魏步強當年參與了這場“全民動員”,當時硬是從工資裡“摳出”10塊錢捐了款。在魏步強的家裡,至今還保留著五張貳元的憑証。

魏步強在桌面上擺出這五張憑証說,“隻有娘家人才會這麼做。”

五張貳元憑証。陳曉珍攝

40多年來,中國女排的精神早已融入到這座城市的“血液”中。中國女排五連冠后,以“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為基本內涵的“女排拼搏精神”也成為漳州“五種精神”之一。

作為中國女排的“娘家”,體育產業也成為漳州發展的城市“基因”。據介紹,通過多年的發展,漳州體育產業發展勢頭較為強勁,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目前擁有體育產業單位近2000家,總體規模100億元左右。

文化與夜經濟“碰撞”:閩南文化迸發“夜動力”

傍晚吃過飯,住在中心城區附近的市民都習慣到中國女排訓練基地附近夜跑、散步。

在漳州近日提出的《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實施意見》中,中國女排“娘家”基地將成為漳州人民夜間體育健身區,並將逐步成為夜間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核心之一。

而在漳州文化、旅游、體育、夜經濟等產業融合的大趨勢下,“中國女排”與“夜經濟”的碰撞並非一枝獨秀,漳州的特色文化也正在豐富夜經濟的內涵。

九十九灣,作為曾經漳州最重要的航運通道,見証了漳州商業的繁榮與變遷。如今,燕脊飛檐的紅磚閩南古厝沿河而立,碧草如茵、小橋流水,構成了如畫的“閩南水鄉”園區。

夜色裡,在“閩南水鄉”商貿街上,逛街的游客、納涼的市民乘興而來,游人如織。

江濱夜色。蔡俊杰攝

每晚8點,“90后”女孩鄭頻頻都會准時出現在自己的攤位前,把漳州木偶戲布袋擺上攤,緊接著,向穿梭的人流賺起吆喝。

不同於尋常夜市,商貿街集納的都是傳統技藝、非遺產品、文創產品、無油煙小吃等商家,彰顯閩南特色文化。這正合了鄭頻頻的意。

上個月,鄭頻頻剛剛通過線上搖號申請到了攤位,這個月初,她就正式“上崗”,成為一名小攤主。“最近‘地攤經濟’很火,我想體驗一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我的攤位,了解木偶戲、喜歡木偶戲。”鄭頻頻說。

漳州布袋木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近代閩南布袋戲的特性。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漳州人,鄭頻頻自小對木偶戲耳濡目染,當她動了“擺地攤”的念頭時,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賣木偶戲布袋。

“光顧我攤位的小孩子最喜歡這個‘孫悟空’的布袋。”鄭頻頻拿起“孫悟空”形象的木偶布袋說,“木偶戲布袋的互動性很強,孩子們可以邊玩邊了解一些漳州傳統文化。”

如果要問最地道的夜市在哪兒,漳州人十有八九會說起位於中心城區的延安北路夜市,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渴了喝一碗四果湯,餓了來一碗手抓面……這曾經是漳州人最愜意的“夜生活”打卡地。

三十多年過去,城市規劃發生巨變,延安北路夜市逐步暴露出“硬幣”的另一面:交通堵塞、衛生臟亂差、噪音擾民、佔道擺攤等。

2019年,漳州因地制宜,將舊火車站站前廣場充分利用起來,創造外展空間發展“地攤經濟”,把延安北路的舊夜市搬遷至此。今年3月,新夜市正式啟用。在這片6000平方米的廣場上,共有攤位500個,從小家電、箱包、衣帽、鞋子到玩具、美甲、化妝品等,商品包羅萬象。

“新夜市搬遷過來不僅緩解了中心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提升了漳州夜經濟品牌。”漳州夜市管理站站長任承才介紹說,新夜市功能區劃更清晰,劃分了八大區域,基本滿足了個體經營者、微小創業者的經營需求﹔配套建有綠地、噴泉、休息座椅、照明燈柱等設施,夜市周邊還規劃建設了停車位,並在原有公交線路基礎上,新增兩條直達夜市的公交線路。

文化與旅游“相遇”:挖掘文化“富礦”聚起人氣

老福建人都耳熟“唐山過台灣”的故事:兩三百年前,閩南先輩過台灣開發寶島,改革開放后,后輩又回到大陸投資創業,回饋桑梓。

對於新一代的漳州人,乃至福建人而言,“唐山過台灣”的故事正在從記憶中淡去。但在位於漳州漳詔高速公路漳浦縣舊鎮段,“唐山過台灣”石雕園通過山上豐富的自然石資源,使傳統故事得以呈現,喚回記憶。

在園中,“唐山過台灣,蓽路辟新天”用數百塊花崗岩雕成“拓荒者”,描繪數百年前閩南人民東渡台灣、墾荒謀生的歷程﹔“百年傳薪火,數代系茶緣”形象地再現了入台墾荒者薪火相傳、種茶為生的場景……

“唐山過台灣”石雕園是閩南文化與旅游結合的完美典范,而閩南文化又是漳州文化“富礦”的一隅。

在文化遺產方面,漳州的“福建土樓”(南靖、華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南勝窯、東溪窯等兩處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東山關帝廟加入“關聖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列。在非物質遺產方面,漳州有16項國家級、6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浦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木偶劇等榮獲國家藝術最高獎,漳緞、漳繡、片仔癀、咸金棗等非遺產業項目市場潛力巨大……

如何把文化“富礦”和旅游相結合,聚起人氣?

漳州市文旅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一方面,漳州深入挖掘景區文化內涵,講好民俗文化故事,把原真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旅游項目當中,推進文化惠民演出進景區﹔另一方面,突出旅游產品的文化特征,著力包裝整合文化旅游項目﹔開發出富有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的旅游產品,在文化項目建設過程中,綜合考慮旅游需求特點,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

海天浩渺、碧海銀灘的漳州東山島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海島,海景“惹人垂涎”。近年來,東山島開始在文化挖掘上“發力”,尋求鄉村旅游與特色文化“合力”。

例如,銅陵鎮公園社區深入挖掘“三公”文化及海上旅游業態,開發打造“三公”文化+“海上看東山”旅游線路﹔陳城鎮澳角村挖掘媽祖文化、海洋文化,開發打造天涯澳角文化休閑旅游線路﹔杏陳鎮前何村引進建設頑皮家樂園項目,並結合谷文昌精神,推出谷文昌精神現場教學體驗線路……

中國女排與漳州的“化學反應”如何延續?在漳州大力推動文化、旅游、體育、會展、夜經濟領域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這個答案會更加清晰。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