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態產品市場配套
“三級市場”實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新方向。
“我們計劃將整合提升過的生態資源融入永春特色,深入挖掘歷史脈絡、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將資源資產治理提升為優質資產包后,建立生態項目開發對接儲備庫。”潘雙貴說,未來將推廣“三級市場”模式,圍繞蘆柑、茶葉等發展生態種養項目﹔圍繞永春老醋、永春香料等發展生態加工項目﹔圍繞商貿流通、健康養老等發展生態服務項目。
在業者看來,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亟須建立完善的市場規范與配套機制。
“生態產品市場化的基礎性制度尚未完善。”永春縣發改局綜合股股長王曉東認為,目前大多地方尚未建立起適應市場交易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缺乏統一科學的生態價值的測算標准,生態評估工作中普遍存在過低評價的現象。
王曉東舉例說,生態產品形態多樣,價值構成復雜,不僅包括可供交易的直接市場價值,還包括氣候調節、空氣淨化、涵養水源、休憩旅游、美學景觀等生態與文化價值。由於缺乏統一的規范與標准,后者計價難度不可謂不大,往往隻能退而求其次採用協商定價。因此,王曉東建議,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的技術規范,培育發展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的中介組織,明確評估的收費標准、准入和退出機制。
生態產品市場化,還需要完善的金融保險配套。
在這方面,永春縣已有所嘗試。“針對資源轉化不足、資金缺乏的問題,我們引入金融活水,農信社率先推出‘福村貸’,針對區域生態資源價值總量,開展區域整體授信。”潘雙貴說,截至目前,桂洋鎮的4個村已獲批3年免息貸款200萬元,成功參股大白岩旅游公司。
此外,他還建議開發農產品收益保險和綠色企業貸款保証保險,設立生態產品開發項目的風險補償基金,為提供生態產品的企業貸款提供擔保,降低融資門檻,增強金融機構發放生態產品抵押融資的積極性。
桂洋鎮黨委書記陳朝陽則認為,補齊鄉村人才短板是當務之急。
“發展綠色產業,需要一批懂農村、懂市場、懂營銷、懂規劃的專業運營人才。”陳朝陽說,為突破人才瓶頸,桂洋鎮與廈門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院校開展深度合作,目前正規劃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研學基地,攜手專業人才隊伍提升鄉村的顏值和品質。(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蘇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