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探索構建生態產品“三級市場”

2020年08月07日08:17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永春:探索構建生態產品“三級市場”

作為省發改委確定的福建省首批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之一,永春縣探索構建生態產品“三級市場”

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拓新路

好生態也要賣出好價錢

隨著鄉村旅游市場日趨復蘇,永春縣桂洋鎮逐漸熱鬧起來。

去年,鎮裡聯合8個建制村,出資500萬元成立大白岩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深度挖掘本土生態與人文資源,試水鄉村旅游興農之路。精心打造的生態漂流、托馬斯田野觀光火車、愛情廣場等產品一經推出,便反響不俗,今年“五一”試營業期間創收6萬多元。

“好生態終於能賣出好價錢了!”鎮長姚劍平說。

桂洋鎮地處永春西北部,境內群山環抱,層巒疊翠,森林覆蓋率高達73%。近年來,當地系統推進生態治理,建設安全生態水系10余公裡,關停小水電站2座,清退鉛鋅礦開採企業3家,投用農村污水處理設施12座……生態優勢更進一步。

但生態優勢並未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

“茶油、柿餅、米粉等農產品特色有余,效益不足。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有限。”姚劍平說,守著好生態,卻隻能過窮日子。全鎮1.6萬人口,常住人口隻有一半,個別村庄面臨空心化危機。“好生態如何實現相匹配的價值?”

姚劍平的困惑具有普適性。

“近年來,我們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永春縣發改局局長潘雙貴說,在此基礎上,當地提出要從“創建美麗”轉向“經營美麗”,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2018年,省發改委在全省開展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工作,永春成為首批試點之一。同年揭牌的永春縣生態文明研究院,為此提供了智力支持。

永春縣生態文明研究院秘書長助理方良澤說,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破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的關鍵突破口,“使環境保護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經濟發展成為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

為此,由研究院院長、“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領銜的團隊,提出了構建生態產品“三級市場”的構想。其底層邏輯是通過導入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運作機制,推動資源變資本、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開展生態空間資源立體綜合開發,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桂洋鎮是實踐這一構想的首個試點。

“三級市場”增綠添“金”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前提,是要有一本明白賬。因此,一級市場旨在通過對生態資源摸底、評估、整合、確權、確股,實現資源變資產。

“我們設立綠色資源台賬,全面摸清鄉村資源性資產、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等家底,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比價+企業估值+政府指導+村民協商’方式,為生態產品定價,並確權確股到每位村民。”永春縣發改局綜合股股長王曉東說,先行試點的桂洋鎮桂洋村,共摸清林地1.3萬畝、耕地3806畝、可復墾荒地235畝,其他類型用地2459畝,近5年各級財政投入形成固定資產1029.21萬元。通過建立台賬,全村已定價可變現資源價值共計8534萬元。

底清賬明后,便可以著手進行項目開發了。二級市場組建生態資源運營管理公司,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投資商,實現生態資產向資本轉變。

針對開發經營主體多、資源資金分散、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桂洋鎮採用合作經營模式。

“鎮政府以桂洋林場的名義出資100萬元,聯合8個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合資500萬元成立大白岩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桂洋鎮黨委副書記劉建偉說,大白岩公司通過租賃、托管、股權合作、特許經營等方式,統一流轉村集體、村民的生態資源,整合形成優質的資源資產包,並策劃生成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礦泉水開發、茶油精加工、大峽谷溯溪野營體驗等7個項目資產包,計劃投資1億元。

同時,桂洋鎮還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合股經營。如,桂洋村引進深圳智深投資有限公司,以土地和部分固定資產投入的形式,聯合成立水尾林旅游公司共同開發建設旅游項目。目前,核心景點7D玻璃橋、無動力兒童樂園、游客服務中心、桂洋美食城等已投入運營,為村集體帶來分紅創收約12萬元。

隨著鄉村旅游開發漸入佳境,桂洋鎮又有了更多“小目標”——發展峽谷探險、農副產品DIY、鄉村研學等項目,著手打造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這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與專業力量參與。規劃建設中的三級市場,提供了解決方案。

“將分散資產和相關業務進行整合,策劃優質項目題材,引入股票、期貨、債券等機制和手段,吸引外部投資人進入,實現資本向股本轉化。”姚劍平說,按照計劃,大白岩公司將首先通過永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開展綠色股權債權發布和交易﹔下一步還將與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合作,設立“永春生態資源板”,招募更多社會投資者共同參與生態產品開發。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