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兩化”看廈門】門迎四海萬頃濤

——設立經濟特區以來,廈門以海洋般的開闊胸懷吞吐著世界的風起潮涌,開放成了廈門的鮮明底色

崔昊 林盈 陳博

2020年09月12日10:53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庇五洲客,客從“雲”上來。

沖破了疫情的陰霾,以敞開胸懷擁抱世界的滿滿誠意,2020廈洽會通過突破時空界限的“雲上投洽會”,向世界宣示著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的決心。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開放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歷程之中,閃爍的九八“金鑰匙”是個重要標志,見証並推動這扇大廈之門向世界敞開。

廈門是外向型經濟高度發展的經濟特區和港口城市,圖為廈門嵩嶼碼頭。 王協雲攝

廈門,自古以來就是通商裕國的口岸,是開放合作的門戶。改革開放以后,廈門更是以海洋般的開闊胸懷吞吐著世界的風起潮涌,開放成了鮮明底色。特區建立40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速融入全球發展,續寫更加精彩的改革開放新篇章。

開放型經濟高度發展

1982年,印尼華僑陳應登,辦起廈門第一家外資企業——印華地磚廠,成為廈門外商獨資第一人。如今,他依然記得44歲那年站在湖裡荒灘野嶺為印華地磚廠培下第一鍬土的畫面。當年,他的產品因技術領先曾經遠銷海外。

一塊花磚敲開了開放之門,揭開外商投資廈門的大幕——1983年9月25日,廈門華僑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成為廈門首家大型中外合資企業。1984年,華美煙草公司在廈門湖裡工業區舉行奠基儀式,成為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卷煙企業。1985年,廈門第一家台商獨資企業——廈門三德興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成為最早進入大陸投資的台灣企業。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

緣於對外開放,廈門緊緊抓住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的大好時機,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和促進雙向投資,開放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和境外資本的重要聚集地。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近年來,廈門吹響招商引資的“集結號”,全市上下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狠抓落實,抓招商促發展。中航鋰電、天馬6代AMOLED、浪潮南方總部制造基地等多個超百億級項目,華為鯤鵬生態基地、阿裡巴巴、星旅遠洋等一批優質項目簽約落地,為廈門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積蓄動能、夯實產業基礎。

截至今年上半年,40年來,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廈投資創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18億美元。Dell、通用電氣等63個世界500強企業在廈投資114個項目,外資企業貢獻了全市約70%的工業產值、60%的經濟增長和40%的進出口,共同推動這扇“大廈之門”實現了從一張白紙到國際化沿海開放城市的跨越。

同樣,廈門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跨國經營,參與全球資源優化配置,不僅發展自己,也造福世界,向世界展示著更加立體的廈門形象。

以象嶼集團在印尼東南蘇拉威西省投建的250萬噸不鏽鋼冶煉一體化項目為例,這個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以來規模最大的對外投資項目,不僅帶動著產業升級和外貿增長,也為當地培育不鏽鋼產業基礎,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把合作共贏的“蛋糕”越做越大。

如今,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廈門正在與越來越多的區域分享發展紅利。截至目前,廈門企業已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1328個項目,在協議投資總額153.3億美元。

構筑更加開放產業體系

海滄遠海自動化碼頭,紅灰色相間的自動化橋吊平穩運轉,自動導引車穿梭往來,自動化軌道吊帶著集裝箱快速運轉,隨后有序裝載登上南來北往的遠洋貨輪,在海天之間奏響了一曲繁忙而高效的交響曲。

廈門因海而生、向海而興,乘著特區建設的風帆,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廈門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描繪著務實合作的動人景致。

40年間,廈門從最初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減少政府對外貿的直接控制、減少外貿領域的計劃成分、放寬外貿經營權,到如今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探索貿易新業態、培育外貿新優勢﹔從最初實行出口鼓勵措施激勵出口增長,到如今建設貿易強市,持續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優勢﹔從最初組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外貿經營主體,到如今百花齊放、百舸爭流,與世界分享發展紅利……

回顧發展歷程,廈門積極順應全球產業化分工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全面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推動產業擴大開放,集聚創新要素,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培育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群——平板顯示、計算機通信、航運物流、軟件信息、旅游會展等10多條千億產業鏈群,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900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71%。

從微觀處看,這裡已成為世界知名的鎢制品生產出口基地、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中國主要的電腦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花崗岩石材及其制品出口基地和LED燈管出口基地。進口啤酒、進口燕窩、進口鮮活海產品等也紛紛登“鷺”,並中轉分撥發往各地。

40年來,廈門貨物貿易年均增長19%,“廈門制造”已銷往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總值佔據全省半壁江山,外貿依存度、外貿綜合競爭力均居全國前列,進出口額居副省級城市第4位。

今年,廈門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同時,積極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出台外貿惠企四項措施和年度扶持政策,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大力發展貿易新業態,外貿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發展潛能。

一個“穩”字看基本盤。面對“大考”,廈門外貿再次展示了其韌性和抗壓能力,交出亮眼成績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廈門市貨物貿易進出口3081.8億元,增長3.9%,增速在計劃單列市中居首位,上半年進出口規模已超去年同期,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底氣穩住外貿基本盤。

構筑更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在汽笛的長鳴聲中,滿載貨物的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出發,猶如一條舞動的絲帶,構建起一條向東連接東南亞、向西橫跨歐亞大陸的國際物流新通道,助力廈門成為“一帶一路”上重要的海陸交通樞紐。

廈門緊緊抓住發展這一最大公約數,立足沿海近台優勢,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續寫絲綢之路的榮光,構建起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

在海上,廈門組建起“絲路海運”運營平台,開行53條航線,加強互聯互通樞紐建設,並設立全國首支地方政府主導的“海絲”投資基金。海陸“牽手”,中歐(廈門)班列通過海鐵聯運將班列運輸業務延伸擴大,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通達22個國家、39個港口。人文交流多元互動,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在廈落戶,打造南洋文化節、國際時尚周、嘉庚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平台及“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等9個智庫平台,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多年來,廈門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大膽試、大膽闖,從率先設立台商投資區、出口加工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如今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並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對標先進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東方風來滿眼春。如今的大廈之門,正在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進改革開放,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續寫“愛拼才會贏”的新篇章。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