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排頭 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黃星源 攝
“萬年宮外筏初齊,緩棹言窮九曲溪。”早在300多年前,清人錢澄之就描繪過乘竹筏游九曲的勝景。就地取材的武夷山九曲溪竹筏,粗端做筏頭高高翹起,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面,吃水淺、浮力大,適合九曲溪逶迤彎曲和深淺不一的溪道特點,是當地人重要的擺渡和運輸工具。如今,隨溪漂流,坐筏觀景,體會俯仰山水的無窮韻味,已經成為每年上千萬游客的必選項。
深秋,武夷山九曲竹筏技藝傳承人李發泉又開始為明年的漂流旺季加班加點。“我雖然不到60歲,但已經做了40年竹筏,制作數量逾萬張。”正在燒排頭的他說,制作竹筏完全是一項手工活,需取生長期10個月左右、直徑在23厘米上下的新竹,裁成9至10米長,經去皮、晾晒、擺直、燒排頭、拼排等十多道工序方能制成。
這些工序中,以燒排頭最困難也最關鍵。燒排頭主要採用鬆煙熏烤法,晒干的竹子在火苗的攻勢下逐漸彎曲,伸展出優雅的弧線。烤好后,它們通常八根為一組,兩兩固定好,“余生”便相伴於潺潺溪水之上。
“我常和徒弟說,每一張竹筏,都要做得像家裡的床一樣有安全感。”老李說,雖然每天4個人隻能做一張竹筏,但安全才是他們最終的追求。如今,李發泉與徒弟制作的高挺翹頭竹筏遠銷四川九寨溝、北京十三陵等旅游景點,從九曲溪漂向山外的世界。(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黃星源 攝影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