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5個地方上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12月11日14:4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保護范圍,共有后崎山遺址等65個(含6個拓展項目)。其中福州有5個地方上榜,分別是長樂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台、馬尾馬限山近代建筑群、永泰香遠堂、閩侯十四門橋永泰麟瑞閣

長樂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台

位於長樂區猴嶼鄉象嶼村閩江南岸的炮台,與北岸亭頭北雁山炮台對峙。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建成。現存炮台有兩處,一處是基山寨西側的東口炮台,又稱裡岸炮台,為平射炮台,內存2個炮位,由厚牆隔開,呈前小后大的八字形,上覆三合土頂蓋,炮位后側(西南側)是長形山體峭壁,上鑿有一小彈藥庫﹔另一處是南雁山麓的道頭炮台,為前沿炮台,炮台由山體直接開挖而成,現存4個炮洞,洞口朝向江面一字排開。

長樂區文體旅局相關人士表示,按照屬地原則,炮台主要歸猴嶼鄉管理。

保護范圍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馬尾馬限山近代建筑群

馬尾馬限山近代建筑群的建筑跨越時間較長,從清代至民國期間陸續建成。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后,英國陸續在馬限山建造了監獄、副領事署、聖教醫院院長公寓和聖教醫院等4座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筑。

1942年,民國海軍部接收了馬限山的副領事署及監獄,並在山上遍植梅樹,命名為“梅園”。

聖教醫院於1901年創辦,后於1925年、1948年兩次擴建,主要為外輪提供船員醫療和檢疫服務。195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接管聖教醫院,改名為福建省馬江醫院 。

相關人士介紹,目前馬限山近代建筑群已完成修繕,老建筑正在進行活化利用,其中的馬江醫院已開辟為非遺館與特色文化展館,今后將對公眾開放。

保護范圍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永泰香遠堂

位於永泰縣梧桐鎮溪北村的香遠堂,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歷經19年建設,共有大小房間180余間。

據永泰縣文保中心相關人士介紹,香遠堂是一座古民居,為當地鄭氏祖屋,至今仍有老人居住。

該古民居大廳正面高懸“香遠堂”牌匾,牌匾之下用楷書浮雕朱子家訓。整個建筑為堂橫式民居,佔地面積2417.3平方米,建筑面積3797平方米。香遠堂坐西南朝東北,通面寬45.87米,通進深52.7米。中軸線共有前后三堂,分別為門廳、主厝、后樓。主厝共分7間,梢間與盡間之間以封火牆相隔。堂屋兩側為水圳,跨水圳建有兩層過水閣,通往外側橫屋。

保護范圍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閩侯十四門橋

閩侯縣上街鎮榕橋村有一座建造於宋代的古橋——十四門橋,系上街六橋林氏第六代林居廣及其家族共同捐建,建於南宋淳熙四年至八年(1177年至1181年)。

橋橫跨溪源溪、邱陽河匯合處,是古代溝通閩江南港南岸與西部山區的主要通道。十四門橋至今已建成800余年,目前仍在供人們來往兩岸。該橋東西走向,為13墩14孔石墩石梁橋,全長約95米,橋面共用石梁28根。

相關人士介紹,現在橋面尚存石梁題刻5處,東橋頭存清代碑刻2通。

保護范圍是橋東端外延10米至橋頭公園圍牆,橋西端外延25米至榕橋水閘西端連線,橋南、北兩側各向外延伸15米,面積約4927平方米。

永泰麟瑞閣

位於永泰縣大洋鎮麟陽村的麟瑞閣,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年至1620年),清光緒年間(1874年至1908年)重建。

麟瑞閣為六角五層樓閣建筑,坐東朝西,底層通面寬16米,通進深20.24米,從一層地面至頂總高19.2米。

相關人士介紹,麟瑞閣目前仍屬於集體所有,平時也沒有每天對外開放。

保護范圍是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福州市文旅局)

(責編:陳藍燕、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