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市農村人口最多、農業佔有率最高的行政區,廈門同安正以毫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推動全區鄉村振興工作實現新突破、再上新台階。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同安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6.3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市前列﹔入選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小康》雜志社評選的“2020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
今日“提振精氣神奮楫爭先看同安”系列報道,我們帶您走進同安鄉村,聆聽發展故事,欣賞銀城大地上這幅“業興、家富、村美、人和”的燦爛圖景。
據了解,同安全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20萬元以上﹔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2.41萬元,同比增長5%,村民的“錢袋子”真正鼓起來了。
加速產業發展
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初具雛形
周末到同安來趕集!走進同安區五顯鎮百利種苗基地,施工人員正在為路面鋪設、周邊綠化而忙碌。明年元旦,這裡將建成“農夫集市”。每逢周末,市民游客都可來此觀光研學、採摘果蔬、品嘗特產。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火車頭”。除“農夫集市”外,高新技術農業、鄉村文旅產業等也紛紛扎根五顯這片沃土,為產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打開了更多通路。
以竹壩片區為核心,依托百利種苗等重點種子種苗企業,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產業園初具雛形。“企業強強聯合,著力農業科技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農業經營產業化、園區管理信息化,將助推同安成為海峽兩岸種苗業的新高地。”五顯鎮黨委副書記葉杭平介紹說。此外,竹壩華僑新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能夠豐富產業內涵的建筑也正在修繕改造。
以文為魂,以文興旅。蓮花鎮也借力新媒體平台,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依托親子制茶、露營觀星等項目,軍營村國慶假期單日游客接待量創下新高。鄉村音樂會、電商直播節等助力鄉村成為熱點﹔蓮花村古窯公園、舊糧倉等閑置資源的盤活,更是為文創產業提供空間和源源不斷的歷史文化資源……
放眼全區,鄉村產業發展步穩蹄疾。今年以來,同安區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再提速。康喜福、九龍谷等7個都市現代農業建設項目建成投產﹔百利龍程、傲農夏商等23個現代化農業招商項目扎實推進。
鄉村旅游方面,同安區共創建星級休閑集鎮及旅游村6個,指導蓮花鎮軍營村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不久前,汀溪鎮古坑村(三角梅)、蓮花鎮后埔村(生姜)還入選了2020年度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特色品牌培育,進一步擦亮了同安鄉村的名片,激發了鄉村產業的活力。
整治人居環境
獲評“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稱號
蓮花鎮美埔村蓮美街兩側地塊,原本是黃土裸露的閑置地。今年,同安區將它列入蓮花旅游動線改造項目,周邊村民也積極配合,清除堆雜,騰出土地。如今,項目已進入尾聲,各項工作正在加緊落實。
臟亂差的地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紅磚護欄、鵝卵石花壇和草地,村民紛紛拍手叫好——它不僅讓鄉村面貌有了提升,讓周邊商鋪更有氛圍,更為百姓提供了休憩娛樂的好去處。
蓮花鎮的蛻變不僅於此。在蓮花鎮軍營村,許多人都喜歡去中心溪走走。這一生態溪流景觀工程,不僅盤活了溪流、茶園、農田等自然景觀資源,還成了軍營村、白交祠村“初心之路”動線上的重要節點,是市民游客來高山必到的“打卡點”。
“多年前,中心溪雜草叢生,淤泥多,再加上污水流入,大家都不願靠近。”村民蘇銀坂告訴記者,是人居環境整治、流域水體精准治理等重要工程,改變了溪流及其周邊的模樣。
蓮花鎮的故事只是同安區加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年中,同安區拿出了堅決的態度和扎實的行動,並在省、市級考核中名列前茅。
截至目前,同安區已完成既有農房“平改坡”及裸房整治1021棟,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實現農村衛生公廁全覆蓋﹔今年以來,更是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績獲評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區,取得了“2020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縣市”稱號。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沖刺”“紅黑榜”等活動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日漸宜居的環境將成為轄區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黨建富民強村
探索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村庄宜居,企業入駐,村民的“錢袋子”該怎麼鼓起來?村庄要發展,好的基層組織、明確的發展方向尤為關鍵。
汀溪鎮就是一個典型。近年來,汀溪鎮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創新合作社“三統一”模式(即統一組織管理,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統一經營模式,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統一紅利分配,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為切入點,為富民強村之路打下韌性之基。
汀溪鎮古坑村引進龍頭企業,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深耕三角梅產銷和鄉村旅游,實現一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全村三角梅種植面積600多畝,年產值約2000萬元。汀溪鎮頂村村通過黨建引領鄉村民宿、高空滑索等特色項目,改良茭白品種、深化茭白加工等,讓村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蓮花鎮則以“鄰”聚黨心,率先在軍營、白交祠村劃分鄰區,通過創新建立“鄰長制”,構建起“黨支部-村干部-黨小組長-鄰長-村民”五級聯動體系,把黨的觸角延伸到了鄉村治理最前沿。
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今年以來,同安區不斷深化“黨建富民強村”工程,實施“跨村聯帶、異地幫扶、挂鉤幫扶”工作模式,探索“訂制式開發”“合作社三統一”“國企示范+村集體帶動+村民合作入股”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更加有效地堅持黨對村(居)工作的全面領導、團結基層群眾,把組織優勢、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發展資源。(文/廈門日報記者 羅子泓 通訊員 葉少靜 韓超 陳小超 圖/通訊員 夏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