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建市30周年 下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盤棋

劉燕婷

2020年12月25日17:5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龍江兩岸。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圖

龍江上,天寶陂處,一群白鷺靜臥水面,時而嬉戲飛舞﹔水岸邊樹木連綿,冬日裡青翠依舊,龍江水流過,倒映著這樹與鳥的身姿。

“綠水青山白鷺飛,你說美不美?”鳥類攝影愛好者端著相機,不時地按下快門。對於鳥類愛好者來說,福建福清市的冬天是一場“盛宴”:2012年,全球僅存2000隻左右的黑臉琵鷺,在福清灣濕地被觀測到,數量多達120隻﹔2015年,有黑臉琵鷺、黑腹濱鷸、紅腹濱鷸、紅嘴巨鷗等20多種、1.3萬多隻候鳥在福清興化灣越冬……越冬候鳥的數量逐年在增加,福清灣濕地也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生態興,則文明興,撤縣建市30年來,福清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並將這幅生態畫畫得越來越動人:建市之前,福清城區僅有一個街心公園,如今40座大型綜合性公園、主題公園在城市裡星羅棋布﹔街頭轉角、巷陌空地造了25個“口袋公園”﹔建設了411個美麗鄉村(含新農村)﹔2020年,森林覆蓋率42.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75平方米,是1990年的17倍﹔陸續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生態城市、全國綠化模范縣市。

綠色發展 厚植城市生態底色

學生在公園裡寫生。福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落日余暉下,龍江江面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候鳥飛過的,水流潺潺,這樣的景色令人陶醉。

岸邊10多座公園串珠成線,散步的市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龍江落日”成了城市的美景之一。

龍江是福清域內最重要的流域,在本世紀初,一度被列為福建省12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2006年起,福清全面啟動龍江流域綜合整治,確立“治污、治洪、治亂”三治並舉方針,此后龍江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水質逐年提升﹔2019年,啟動湖庫水系連通建設,提高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2020年,啟動實施龍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致力於將龍江打造成福清城市生態軸、景觀軸、發展軸。經過多年不懈治理,龍江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終於以一灣清水奔流入海。

龍江綜合治理是福清市具有特殊意義的生態“止損”之戰,也推進了福清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的進程。福清相繼推出一系列戰略決策、行動方案和制度設計,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綠色發展的“緊箍咒”越念越緊:全面開展“全民動員,綠化福清”活動,打造“綠色福清”﹔實施“三五七”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綠色通道”“綠色新城”等造林工程﹔實施省級森林城市建設、“一江、四溪、四山”城市公園建設、“四綠”工程﹔開展“兩違”整治、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等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推進“河長制”,推行全民治水模式,常態化開展無人機巡河、萬人巡河清障活動﹔規范城鄉個人建房行為,並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進一步淨化社會風氣。

市民在口袋公園裡健身。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圖

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真真正正的進步。2019年,福清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9.4%,城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30年間,福清完成荒山造林、跡地和非規劃林地造林13411公頃。城市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綠蔭滿城。

城市發展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福清正持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空間布局,筑牢生態屏障,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厚植城市發展的綠色底色。

文明潤城 建設高品質宜居之城

福清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內外兼修、由表及裡地的。

福清市是一座千年古邑,在1300多年文化積澱的涵養下,這座城市有著自己獨特的城市精神。新時代下,城市文明的建設與厚重的歷史同行,一步一個腳印:2011年,獲評全省文明城市﹔2015年,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城市文明建設從歷史中汲取精華,實施“一巷一景觀”改造工程,將“一街一文化”娓娓道來。串珠公園、口袋公園、繽紛花街、最美街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和誠信建設一條街等,也為城市增添一抹抹靚色。

改造后的安定裡。福清市影像中心供圖

福清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縣(市、區),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海島醫生王錦萍,還有3人獲評福建省、福州市道德模范,17人入選“中國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榜樣的引領,激發了滿城正能量,志願服務也遍地開花。福清現有志願服務組織2145個,注冊志願者超過21萬人,發起志願活動項目20936個,項目服務總時長達到1535萬小時。志願服務成為城市文明創建中的亮麗風景,也讓大愛與溫情在城市中流淌。

如今,在福清時常能見到“小紅帽”在交通路口開展文明交通勸導﹔社區、農村老人當起義務巡防員﹔婦女爭當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退休老干部、老教師主動擔起網吧監督員……市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文明的洗禮,並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自覺。

一座文明之城,讓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對未來有了更美好的憧憬,對正在走向深遠的城市文明建設也有了更深切的期待。

民本情懷 讓百姓喝好水、用好水

東張水庫,石竹湖畔。倪政榕 攝

福清自古缺淡水,淡水的人均佔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4。保護水資源,更好地治水、用水在福清尤為重要。

苦於缺水,唐代天寶年間,福清的先民們在龍江上用竹籠攔水,筑木成樁,採山石圍堰,砌高陂橫江截流,歷載方建成“天寶坡”,成了閩中歷史上最悠久的水利灌溉工程。

古有“天寶坡”,今有閩江調水工程。撤縣建市后,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福清“十年九旱”的狀況,1994年福清開共建設閩江調水工程,歷時9年,終於建成通水。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市區的群眾“解渴”了,但鄉村的百姓依舊靠打井找水喝。進入新時代,打破城鄉供水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質同服務,已然成為百姓的新需求、新期待,也成為福清發展攻堅克難的新“戰役”。2020年,又一項重大供水民生工程正式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總投資約7.78億元,在龍高片區現有供水范圍基礎上,新增158個行政村供水,將惠及50萬人。

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計劃在2023年實現城鄉自來水普及率不低於95%,這也將拉開福清治水供水的新篇章,提升福清的生態人居環境。

30年間,城市在沿江、向海規劃建設中不斷前進,家園在綠色裝扮中散發魅力,一幅幅有山有水有鄉愁、新風新貌新生活的城市畫卷已在玉融大地鋪展開來。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