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少邊島貧”如何舊貌換新顏?寧德四級書記為你揭曉答案

陳濤

2020年12月30日16:0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30年前,這裡積弱貧窮,30年后,這裡逐浪崛起,這個地方就是——福建省寧德市。

12月30日上午,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場·寧德專場在福州舉行。發布會邀請到寧德市委書記郭錫文、福安市委書記葉其發、古田縣鳳埔鄉黨委書記許巧清、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黨總支部書記杜家住,講述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 攝

抓好“四個一”,形成“寧德模式”

講述人:郭錫文 寧德市委書記

寧德踐行“扶貧先扶志”“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提升脫貧一線的核心力量”,集各方之智啃“硬骨頭”、舉全市之力攻堅拔寨,形成扶貧開發的“寧德模式”。發布會上,郭錫文介紹了寧德脫貧攻堅的實踐與啟示。

他說,貫穿“寧德模式”始終的鮮明主線,就是堅持精准方略、強化精准施策。在具體工作中,主要是抓好“四個一”。

一、堅持“一戶一本台賬”,著力把貧困的底數摸准

全面實施精准識別的“網底工程”,對貧困戶進行嚴格甄別。對所有鄉村人口進行全面篩查,精准鎖定“十三五”現行標准貧困人口7.2萬人。在此基礎上,按戶按人建立脫貧檔案,對貧困人口實行動態管理,並在福建率先出台強化疫情期間產業就業幫扶、基本生活補貼等“七條措施”,確保寧德全市沒有出現一例因疫返貧。

二、堅持“一戶一個計劃”,著力把脫貧的路徑找准

寧德聚焦“三保障”存在的短板弱項,逐一研究細化實化攻堅舉措。

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貧困人口,深化推進搬遷扶貧工程,將1.3萬貧困戶集中搬遷到便於生產生活的地方。

對因病致貧群眾,出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扶貧補充保險政策,使貧困群眾住院醫療報銷比例達90%以上,減輕貧困群眾醫療負擔。

對供學困難的貧困家庭,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全程實行2000-5000元的差別化資助,28.92萬人次貧困家庭少年兒童得到教育資助。

對無力自主脫貧的貧困群眾,將沿海和山區縣農村低保標准分別提高到7560元、5100元,6.3萬貧困群眾實現應保盡保。

對有能力實現自我脫貧的群眾,開展“一戶一增收”產業扶貧行動,引導他們實現自主脫貧。“十三五”期間,寧德累計幫助1.8萬貧困戶找到適合生產項目,2.1萬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三、堅持“一戶一套辦法”,著力把扶貧的措施落准

幫助群眾選定穩定脫貧項目后,按照“缺什麼就幫什麼”,大力推行金融扶貧、科技扶貧等10種扶貧模式,堅持因戶因人施策,一戶一策推動。

四、堅持“一戶一支隊伍”,著力把扶貧的力量選准

堅持工作力量向脫貧一線集結、干部隊伍向脫貧一線下沉。“十三五”期間,寧德共有2090名駐村第一書記、蹲點干部和1000多名科技特派員駐扎在脫貧攻堅一線。同時,結合推進鄉村振興,在福建率先推行“鄉村振興指導員”制度,目前共選派388名具有鄉村情懷、工作經驗豐富的臨近退休領導干部返鄉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

此外,寧德培育形成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和銅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集群。在四大主導產業的帶動下,近兩年福建考核地方的12項經濟指標中,寧德GDP等多項主要關鍵性指標增幅持續領跑。

解決絕對貧困后,未來如何解決好相對貧困問題,防止返貧問題的發生?在答記者問環節,郭錫文做了解答,主要是抓好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把脫貧攻堅的成果鞏固好。落實好“四個不摘”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把寧德7.2萬建檔立卡戶和收入略高於建檔立卡戶標准“邊緣人口”作為監測的對象,持續強化幫扶措施,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

另一個方面是走好鄉村振興的路子。重點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著力做好“根子、裡子、面子”三篇文章。

其中,“根子”是產業。寧德已實現2135個行政村,每村至少有一個發展致富的產業,並按照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的“五化”理念,推動茶葉、食用菌、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和鄉村旅游業等“8+1”特色產業發展。“裡子”是品質,即推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資源向鄉村轉移傾斜,逐步建立全面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面子”是形象,即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動“兩高一線”沿線環境整治向寧德所有行政村覆蓋。

探索“支部+”模式,走出扶貧新路子

講述人:葉其發 福安市委書記

“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9352人全部脫貧,79個貧困村實現全部摘帽,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完成。”發布會上,葉其發介紹了福安脫貧攻堅的做法,可歸納為“三個一”。

一、培育一個好產業

福安構建起以茶葉、葡萄為主,水蜜桃、臍橙等其他果業和畜牧、水產、林竹同步發展的“2+N”特色農業產業體系,使每個貧困村至少都有一個主導產業,並鼓勵支持貧困群眾積極融入、發展生產、脫貧致富。5年來,福安累計下達產業扶貧發展資金達6949.13萬元,扶持貧困戶產業發展項目1.87萬個,基本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到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僅茶葉和葡萄這兩大類就給1669戶貧困戶帶來人均1萬元以上年收入。

比如,“坦洋工夫”紅茶是社口鎮坦洋村帶動當地群眾脫貧的主要產業。一直以來,當地帶領全體村民做好“茶”文章、分享“茶”經濟,帶動了群眾增產增收。目前全村家家有茶,人人涉茶,年產干茶736.65噸、產值6224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0496元。

二、建強一個好支部

福安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從群眾中優先選取致富帶頭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從機關單位中擇優選派鄉村振興指導員、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下沉扶貧一線,強化黨組織引領脫貧攻堅功能和作用。

比如,為了引導下白石鎮下岐村的連家船民有序搬遷,下岐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三帶”作用,即帶頭主動搬遷上岸、帶領挂鉤戶搬遷、帶動觀望等待群眾搬遷。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下岐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從1997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2020年底的22814元,村集體收入達到了每年63萬元。

三、創新一套好機制

福安通過探索“支部+”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造血”式扶貧的新路子。

比如,穆雲畬族鄉產業發展不平衡,全鄉有6個產業薄弱村。2019年以來,當地通過探索“支部+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成立“福安市農墾穆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並實行農產品包購包銷,有效帶動群眾增收。

“我們將繼續努力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上邁出新步伐,在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上探索更多‘福安路徑’,努力讓福安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葉其發堅定地說。

凝聚組織力量,挖掘“產業扶貧”優勢

講述人:許巧清 古田縣鳳埔鄉黨委書記

“提起古田,大家就想到翠屏湖和‘中國食用菌之都’,我們鳳埔鄉,正是位於美麗的翠屏湖畔,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發布會上,許巧清分三個方面介紹了古田縣鳳埔鄉脫貧奔小康的做法。

一、牢固樹立“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

一是弘揚“閩東精神”。堅持把《擺脫貧困》等作為必讀篇目。鄉黨委書記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帶領發動全鄉100多名黨員干部深入村企、田間地頭,宣講新思想、扶貧政策,堅定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念和信心。

二是推行“晨巡晚議”。對庫區移民村——蘇墩村黨員干部60多年堅持清晨入戶巡村、晚間聚民議事的做法進行總結提升,形成“晨巡晚議”制度在全鄉推廣,鄉黨政班子成員帶頭挂村聯戶,示范帶動全鄉200多名黨員干部靠前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化糾紛,僅今年以來就為群眾解決難事煩心事150多件。

三是打造“田間課堂”。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合作共建,引進專家學者、科研人才8人,就地培育本土青年創業人才10名,為群眾提供種養殖技術指導300多人次,帶動20多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反季節蔬菜種植等產業項目。

二、著力凝聚“擺脫貧困”的組織力量

一是讓帶頭人能力素質強起來。採取從經濟能人中“引”、從返鄉大學生中“培”、從機關優秀干部中“派”等辦法,吸引42名鄉土人才進村“兩委”,其中經濟能人佔比達65%。探索村干部“連片互助專項攻堅”做法,成功推進了一批重難點工作。

二是讓黨員先鋒意識強起來。深入開展“三亮三晒一爭創”活動,在脫貧一線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幫扶崗等230多個,篩選100多名黨員干部、致富能手等,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60多個。

三是讓陣地服務功能強起來。針對偏遠農村“辦事難、發展難、服務難”三難問題,在西溪村成立中心村大黨委,設立黨建綜合服務平台,便民服務、電商服務等涵蓋周邊7個偏遠村,帶動區域內貧困戶66戶254人改善生活條件、發展生產項目。

三、深入挖掘“產業扶貧”的組織優勢

一是黨支部組建在產業鏈上。積極構建“黨委搭台、企業唱戲、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聯動扶貧機制,成立食用菌產業園區“大黨委”,組建食用菌龍頭企業黨支部4個,吸收30多名貧困人口及5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支部引領、產業鋪路、群眾致富”。

二是紅色金融服務在產業鏈上。針對部分群眾發展食用菌出現菌包感染問題,引導綠華菌包廠黨支部與金融機構合作共建,推出“保險+信貸”紅色金融服務,為350多戶種植戶近4300萬袋銀耳提供種植保險,保額8500多萬元﹔為230多戶銀耳種植戶授信貸款額度2500多萬元。

三是合作社領辦在產業鏈上。積極開展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推進“一村一基地”,引領建立食用菌、反季節蔬菜等專業合作社、產業扶貧基地14個,落實補助資金176萬元,吸納100多名黨員群眾發展產業。

2018年,鳳埔鄉全鄉135戶485人全部脫貧。2020年,鳳埔鄉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3569元,較2015年底增長343%。

“未來,我們將繼續秉持‘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思想理念,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許巧清充滿信心地說。

從“輸血”到“造血”,走出鄉村旅游扶貧路

講述人:杜家住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黨總支部書記

“曾經的赤溪村,是個四周崇山峻嶺幾乎與世隔絕的貧困村,村民過著‘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的艱辛生活。”發布會上,杜家住回憶起赤溪村的往昔,不禁感慨。

30多年來,赤溪村的村民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閩東精神,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走出了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科學扶貧、精准扶貧之路。

他介紹,赤溪村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做好“組織建設”的文章,探索黨建發展新路徑

首先,著力抓隊伍建設。赤溪村加強黨組織帶頭人和黨員隊伍建設,將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下設3個支部。全村分為8個網格,由村兩委、黨員代表認領責任片區,開展零距離服務,了解村民意見建議,充分發揮黨組織凝心聚力的戰斗堡壘作用。

其次,著力創新黨建機制。在農村綜改區域推行“中心村大黨委”試點,創建黨員先鋒指數管理辦法,對優秀黨員進行褒獎和激勵。推出“晨巡晚議”工作機制,通過“一人一本賬、一事一記錄”,讓黨員心中有了一本明白“百姓賬”。利用村民說事室在晚飯后集體議事,進一步暢通群眾參與村級事務渠道。幫助解決就學就醫、產品銷售等民生難題,提高村民的滿意率、幸福感。

二、做優“經濟發展”的文章,激發鄉村產業新動能

赤溪村依托當地的資源優勢,確定“1+N”大旅游發展格局,走出一條鄉村生態旅游扶貧路。2019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3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全村經濟總收入4132萬元。

一是積極挖掘自然生態,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產業。赤溪村以發展大旅游格局主動融入福鼎全域生態旅游發展,成立赤溪旅游投資公司和萬博華旅游公司,通過資源整合,先后開發竹筏漂流、戶外拓展、玻璃棧道、田園光觀等旅游產品。建成旅游集散中心、畬家客棧等旅游配套設施。2019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7萬人次。當地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戶,佔全村的44%。

二是不斷挖掘特色農業產業。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探索以企帶村、村企聯建的創新工作機制,共同發展畬村白茶、食用菌、水產養殖等農業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產增收。

三、做實“黨群關系”的文章,激發鄉村振興新動力

赤溪村黨總支探索建立“黨群雙向互評互動”工作機制,通過量化排名,利用公共輿論和獎懲制度,促使黨員干部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實施坡屋頂、畬族風情街道路改造等項目,村民們積極參與,形成合力共同開展“家園清潔”活動,整改房前屋后多處亂搭蓋點,整治面積達1500平方米。

“赤溪村30多年來,在黨的好政策大力支持下,全面實現了脫貧攻堅工作。按照赤溪大旅游圈發展格局,如今,我們正逐步健全鄉村治理常態機制,積極建設美好家園,為打造赤溪鄉村旅游、走上鄉村振興之路奠定良好基礎。”杜家住滿懷信心地表示。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