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特色”路,唱響“致富經” 漳州四級書記講述奔小康故事

陳濤

2021年01月06日09:4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漳州市是福建的南大門,2019年,這裡提前一年半實現全域脫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1年1月5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漳州專場在福州舉行。

發布會邀請到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雲霄縣委書記王金獅、詔安縣霞葛鎮黨委書記呂自信、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宏益,講述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故事。

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 攝

因地制宜謀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講述人:邵玉龍 漳州市委書記

2019年6月,漳州提前一年半實現現行扶貧標准下66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3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雲霄、詔安、平和3個縣退出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漳州全域脫貧。

發布會上,邵玉龍從五個方面介紹了漳州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做法。

一、走好“特色”路

漳州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現代農業,培育壯大平和蜜柚、雲霄枇杷、詔安青梅及一系列茶葉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比如,蜜柚已成為平和縣農業支柱產業,全縣90%的農業人口從事涉柚產業,農戶收入80%依靠蜜柚產業。詔安縣是“中國青梅之鄉”,全縣青梅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10萬噸,均位居福建前列。

此外,漳州突出對台農業特色,加大台灣優良農業新品種引種、高新農業技術引進,助推漳州農業轉型升級。近年來,漳州農業利用台資數量、規模均居全國設區市首位。

二、唱好“主體”戲

漳州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推動傳統經營主體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同時,採取農民帶資入股、土地入股等方式,把農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中,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推動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

比如,漳州綠州農業發展公司作為漳州培育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堅持“龍頭牽合作社、合作社建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發展模式,三年多來帶動引領農戶1.5萬多戶,助農增收1.8億元。

三、練好“品牌”功

漳州近年來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打造漳州水仙花、平和蜜柚、長泰蘆柑、東山水產品、以及漳州的茶葉系列,其中,白芽奇蘭、八仙茶等已成為全國知名產品、知名品牌。目前,漳州擁有涉農中國馳名商標25件、省名牌農產品142件、“三品一標”農產品有效數580個。

四、譜好“融合”曲

漳州注重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融資供應、技術推廣、保險金融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休閑旅游、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等生活性服務業,形成新的消費熱點。比如,雲霄縣下河鄉依托楊桃特色資源,融入生態觀光、休閑旅游、採摘體驗、直播科普、文化創意等元素,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此外,漳州支持發展多種經濟業態,主動加強與電商平台合作,把特色農產品接入網絡市場。雲霄縣打造電商助力精准扶貧生態圈入選《中國樣本——全國電商精准扶貧(案例與點評)》,平和、詔安獲評國家級農村電商示范縣。

五、舉好“黨建”旗

漳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特色現代農業為紐帶,引導黨員和致富能人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黨員+農戶+產業”等措施有機聯合在一起,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

比如,詔安縣創新“黨建引領產業扶貧模式”,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等形式,重點發展了貧困人口能受益的產業。

立足優勢產業,打造特色農業園區

講述人:王金獅 雲霄縣委書記

漳州市雲霄縣是中國枇杷之鄉、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省級文明縣城、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目前,雲霄縣3139戶10397貧困人口、4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穩定脫貧,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實現如期摘帽。發布會上,王金獅介紹了雲霄縣脫貧攻堅的實踐,主要是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做大農業產業,實現脫貧目標

雲霄通過引進種植高優品種,培育形成水果、蔬菜、茶葉、淮山、食用菌5大特色農業支柱產業。當地在茶產業方面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成立茶葉協會,加強技術指導和運營管理,茶葉年產量2300噸、產值2.3億元,茶農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雲霄還積極引辦51家食品工業企業,建成總投資38億元的富佳寶食品科技園,形成農產品“種、加、包、儲、銷”一體化全產業鏈。比如,雲霄枇杷種植年產量約3.5萬噸,除了鮮果直接銷售外,還利用枇杷加工成枇杷酒、枇杷汁、枇杷膏、枇杷罐頭以及枇杷花茶等,實現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0億元。

此外,當地還打造生態旅游路線,舉辦自由採摘、美食節等活動,實現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做到了“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商品、農房變客房”。據初步統計,雲霄202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2億元、比2015年增長33.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1元、比2015年增長53.6%,增速連續5年高於城鎮居民。

二、做大農業規模,實現農業增產

雲霄以建設農業大觀園為主抓手,整合資金10多億元建成集生態觀光、田園度假、創意娛樂於一體的10大特色現代農業園區,並選派152名科技特派員進行指導,促進農業提質增產,培育了一批現代農業龍頭企業。其中,雲霄的綠州農業發展公司成為漳州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農業企業。

三、做大農業品牌,實現農民增收

雲霄共培育44個“一村一品”專業村鎮、38枚全國地理標志証明產品,成為全國地標第一縣,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雲霄枇杷、下河楊桃已成為當地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黃金果”。此外,當地還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經營模式,引導貧困戶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產業利益聯合體,帶動5000多名農戶就業,吸收貧困戶就業1200多人。

四、做大農業市場,實現農業增效

雲霄實行“農業+電商”營銷模式,依托全縣319家電商企業,打造“e上雲霄”電商公共品牌,助推“雲霄農貨”走向全國,2020年全縣電商零售額16億元,帶動農副產品網絡銷售4個多億。同時,在福建首創“線上枇杷節”、率先開展縣領導農產品直播帶貨、率先推出電商直播“四個一”工程,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

比如,和平鄉棪樹村婦女主任吳素華帶領本村貧困大學生,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打通全村枇杷銷售渠道,短短一個月線上銷售枇杷70萬件近300萬斤。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下階段,我縣將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精准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戰果,推進鄉村振興,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王金獅說。

探索經濟發展模式,促進“雙增收”

講述人:呂自信 詔安縣霞葛鎮黨委書記

“詔安是青梅之鄉,我鎮荔枝是福建省最早上市的,每年6月10日就可以上市,很新鮮很好。歡迎大家有機會到我們詔安霞葛來品嘗荔枝和青梅。”發布會上,呂自信先推薦了詔安縣霞葛鎮的荔枝和青梅。

他說,霞葛鎮依托本地“富硒”土壤、氣候獨特等優勢,積極探索各類經濟發展模式,帶動群眾發展特色產業,促進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隨后,他分三個方面介紹了當地脫貧奔小康的實踐經驗。

一、挖掘富硒資源,培育特色產業

霞葛鎮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模式發展富硒特色產業。比如,天橋、司下、坑河等村採取合作社集中飼養和農戶散養相結合的方式發展富硒蛋雞養殖。五通村向450戶農戶流轉420畝閑置土地,承租給公司開展規模化大棚蔬菜種植等,年增加村財收入近6萬元。村民除了固定流轉收入以外,參與勞作的人員每天能增加50-100元額外勞務收入,實現村集體、村民和企業“三贏共富”。

二、回引致富能人,激發內生動力

霞葛鎮各村採取資產資源折資入股或資金入股等方式,積極動員外出能人回村發展特色種養殖項目,彌補自身技術、銷路等短板。比如,庵下村積極引導外出鄉賢回村發展鷓鴣養殖業,村集體以30萬元入股該項目,實現年增收3.6萬元。天橋村抓住自身水質好、溫度適宜等有利條件,向村民流轉閑置土地26畝,興建龍蝦養殖場,出租給硒霞農業科技公司進行規模化養殖,實現村財增收6.5萬元。

三、探索村企聯姻,凝聚社會力量

霞葛鎮幫助各村尋求合作伙伴,先后指引本地蛋雞養殖合作社與漳州味運營有限公司、好土鮮大型超市等品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推廣、銷售富硒雞蛋﹔引進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通過電商平台幫助農戶銷售富硒農產品﹔引進本地省級龍頭企業福建硒來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拓寬司下村八仙茶銷售渠道,提高八仙茶茶青收購價格,幫助110戶茶農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帶動1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目前,我鎮6個重點貧困村均有扶貧產業,初步形成司下村富硒八仙茶種植、五通村黑皮雞樅菌種植、坑河村五黑蛋雞養殖、庵下村鷓鴣養殖、溪東村富硒米粉、天橋村澳洲龍蝦養殖等特色產業,到2020年底,實現了2個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3個村達到20萬元以上、5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帶動118戶貧困戶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呂自信說。

他表示,下一步,霞葛鎮將打造山區中心集鎮、生態富硒重鎮、商貿旅游特色小鎮,推動本地產業發展,鞏固脫貧質量,提升脫貧成效。

著力黨建提升,推動鄉村振興

講述人:楊宏益 詔安縣西潭鎮山河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7年第一天到山河村的場景,我現在還歷歷在目,進村的道路坑坑窪窪、擺攤佔道臟亂差、晚上漆黑一片。”發布會上,楊宏益回憶初到山河村的情景,不禁感慨。

他說,當時的山河村雖然有發展鄉村旅游的文化資源,擁有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等名片,但卻是典型的空殼村,難以在這方面發揮優勢,村民大都靠種植業為經濟來源,建檔立卡貧困戶多達60戶122人。

“如何才能盡快進入角色,有效挖掘本地的資源優勢,盡快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這是我當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楊宏益表示。

之后,山河村將脫貧致富的著力點放在“抓黨建”上。當地規范組織設置,將村黨支部升格為黨委,分設農業發展、旅游發展、流動黨員三個支部,通過功能性劃分黨支部。借助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的有利契機,動員村裡的致富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參與競選,吸納了3名新的“兩委”成員,其中有2名是35周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兩委班子的平均年齡從56.8歲下降至45.3歲,“兩委”班子的戰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僅用了1天半就完成了涉及67戶農戶的12畝環村路征收工作。

為解決古村落佔道擺攤導致的臟亂差問題,旅游發展黨支部牽頭爭取資金62萬元,建設綜合農貿市場,通過抽簽選號的方式實現村財收入6.4萬元,既優化了村庄環境,也實現了村財零的突破。

為解決山河村發展蔬菜大棚面臨的“三缺三低”問題(缺資金、缺技術、缺渠道,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抗風險能力低),當地農業發展黨支部推行“支部+農場+貧困戶”模式,與市級示范農場--義榮家庭農場合作,一方面通過流轉土地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搭建的現代設施蔬菜大棚38畝租給農場經營,每年增加村財收入近7萬元,同時創造就業崗位20個。

2018年1月,經縣委縣政府評估認定,山河村正式脫貧摘帽。

“山河村突出以組織振興為引領,通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實現蛻變,從軟弱渙散村變成了五星級黨組織,從‘空殼村’變成了村財年經營性收入近20萬元的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7566元提高到18685元。”楊宏益表示,山河村將以打造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為契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責編:林東曉、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