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潭蘇平片區紅衛村的果蔬大棚裡,一壟壟草莓長勢喜人,負責人吳文義按捺不住激動:“品種都是從台灣引進來的,果蔬大棚按季節種上草莓、小可愛、百香果等,都是鄉親們的‘致富果’。”
紅衛村農田資源有限,此前多靠農戶零散種植,沒有形成產業化經營優勢,村裡青壯年多數選擇外出創業。
“空心村”走出致富路,得益於一條廊道的出現。去年6月,平潭北部生態廊道投入使用,全長33公裡,起於白青鄉青峰村,終於蘇澳鎮石牌洋,串聯23個建制村,紅衛村就是其中一個。吳文義看到了新商機,10月,引進台灣水果品種,攜手紅衛村農村經濟合作社,將零散的土地整合建設果蔬大棚,打造村集體和村民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特色產業。
村民們紛紛加入,23畝地首先被利用﹔鄉賢們聞訊趕來,有錢的出錢﹔村委會還多次邀請農技專家開展技術指導,大棚管理更加科學精細化……“大棚草莓成長期短、收益快。大棚集體驗、採摘、游玩等於一體,是親子游的好去處。”吳文義說。
紅衛村的果蔬大棚地理位置優越,毗鄰平潭北部生態廊道分支路線,與福平鐵路平潭站相距僅10分鐘車程。擁有“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之景,紅衛村盼來了旅游發展的好時機。
平潭邁入“高鐵時代”后,北部生態廊道全力打造“觀光、休閑、游樂、體驗”互為支撐的業態體系,逐步打造兩個游客服務中心、兩個休閑驛站、三個不同類型的野宿酒店、四個主題村落、一條特色美食街、一個國際帆船游艇俱樂部,“廊道經濟”就此崛起。
一條廊道千百道風景,吸引無數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北部生態廊道起點青峰村三面環海,是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石頭厝散布其中,展現著濃濃的海島漁村氣息。
去年初,因看中了青峰村絕佳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平潭人游斌攜手“石頭會唱歌”兩岸青年鄉村旅游運營團隊,將青峰小學舊校舍改造成四層獨棟小樓,以當地特色海產品“青峰蟳”為IP,運營親子主題民宿。開業后,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民宿。
北部生態廊道沿線遍布海岸、灣澳、漁村、海蝕地貌等景觀,高顏值如何帶來“美麗經濟”?聚焦“原生態+現代化”,平潭對北部生態廊道沿線村落進行統一規劃,發展鄉村民宿和海漁體驗等新型旅游業。除青峰村外,包括玉堂村、南盤村等村落,立足在地資源,正利用空置民房發展民宿等鄉村經濟。
“北部生態廊道建成投用后,不僅解決了沿線村落的交通問題,還進一步優化提升沿線村居環境,無人問津的古老村落得以蛻變。”平潭綜合實驗區蘇平片區管理局副局長歐陽志為說,下一步,將推動廊道周邊村落發展民宿、文旅產業,繼續提升旅游軟、硬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同時,整合廊道周邊的石牌洋景區、殼丘頭文化遺址、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等優質旅游資源,同步推動白青大嵩無人島引資建設,助推北部廊道經濟邁入快車道。(記者 林霞 張哲昊 王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