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以人為本。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如何營造人才“軟環境”,打造高質量人才生態,成了福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去年12月,福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進一步降低落戶條件壯大人口規模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為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人才和勞動力資源有序流入,自2021年1月1日起,福州市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實現落戶、投靠“零門檻”。
降低門檻是第一步,解決了“來得了”的問題,但是如何提高人才的獲得感,讓人才“留得住”?作為外來務工人員代表,全國人大代表、佳好佳(福建)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環衛項目管理員侯艷梅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背井離鄉建設城市,卻面臨住房難、社會地位低下、子女教育脫節等多重困難,無法融入城市化進程。
侯艷梅建議,應從政府層面落實社保待遇,加大社保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和社保行政監督執法力度,督促用工單位切實履行社保法定責任。同時,妥善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保障問題,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多渠道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督促用工單位為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按照當地標准按規定繳納住房公積金。
近年來,福建深入實施引才“百人計劃”和“八閩英才”培育工程,實施青年拔尖人才“雛鷹計劃”,搭建“人才福建周”“人才創業周”等引才平台,努力營造優質的引才“軟環境”,一系列“組合拳”讓企業在招賢納才上放開了手腳。
“這些年,福建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無論是政府出台的各項政策,還是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都營造出相當優越的人才環境和氛圍,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是大利好,減輕了企業的負擔。”全國人大代表、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說。
不過在招賢納才上,丁世忠有更多的期待。他建議,一是政府可以結合自身實際,出台人才落戶政策,降低人才引進門檻,獎勵和鼓勵企業高級人才的引進,對企業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給予資金獎勵。二是支持福建省內重點院校的人才培養,設置一些針對性的專業課程和技能。“比如,福建的傳統制造業很發達,這就需要很多專業性的對口人才,但現狀是福建高等院校很少開設這方面的專業課程,這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丁世忠表示。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中國(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茂興認為,新發展階段,海外人才應該成為我國人力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海外引才視野才能推動海外人才引進機制改革,吸引更大范圍的優秀海外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切實發揮海外人才的作用。
“根據新時代新形勢的人才需求,應創新人才引進思路,堅持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協調原則,增加引進方法的靈活性和引進形式的多樣性。”黃茂興建議,一方面加強全職引進人才的國籍戶籍、人事關系、配偶就業、子女就學、醫療保障等配套服務,明確全職引進人才相應的權利義務﹔另一方面因“才”施策,支持打破國界、地域、身份等因素制約的柔性引進人才模式,結合實際需要採取定期服務、科技咨詢、科技合作、技術入股、客座教授、短期聘用、特聘兼職等形式實現引人用人。
近年來,隨著各類商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各類新興職業成為青年創業就業的熱門選擇。如何給新興職業青年營造更好的創業就業環境?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陸鑾眉建議,給予新興職業創業青年享受所在地經營場所、公共租賃住房政策,鼓勵設立各類返鄉創業工作空間。將新興職業創業人員納入社保覆蓋范圍,探索完善返鄉創業人員社會兜底保障機制,降低創業風險,給新興職業的行業提供更加寬鬆的制度環境和更完善的法制保障。
同時,陸鑾眉建議,應當推進新興職業青年創業就業的教育培訓,在普通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技工院校開設新興職業創新創業的專項課程,給予政策、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專業支持﹔加強新興職業的行業指導,吸收有相應經營的創業人員、專職工作者組建師資隊伍,給予一定的激勵機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幫助更多青年創業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