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圍繞城市主干道和重要節點開展綠化提升。圖為從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俯瞰園博苑。廈門日報記者 黃曉珍 攝
騎行在杏林灣步道,一邊欣賞沿岸花團錦簇、綠蔭環繞,一邊通往“星辰大海”﹔沿著深青溪漫步,聽流水潺潺、鳥鳴啁啾,同時“穿越”時空感受古驛文化……在集美區,許多人用“滿眼是綠意,處處皆風景”來描繪這裡的生態宜居城鄉品質。
集美區擁有良好的山海生態環境資源,作為廈門市跨島發展的主戰場,該區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營商環境,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一年來,一系列綠化景觀提升、生態環保項目策劃落地,健康步道和慢行系統網絡不斷完善,藍天、碧水、淨土、海洋等“四大保衛戰”打響……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水平的提升,加快了集美區“高素質高顏值跨島發展最美新市區”建設,打造了宜居宜樂的生活環境和宜商宜業的營商環境。
綠化提升
花團錦簇綠蔭環繞綠化景觀“常換常新”
深青溪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完工,水體清澈,令人賞心悅目。(林志杰攝)
微風習習、芳草萋萋,一朵朵金黃色的金魚草花朵搖曳生姿。近日,位於杏林灣畔的濱水中三路,金魚草迎來了花期,連片成勢綻放的花朵形成迷人的花海,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踏春。
這一年來,杏林灣畔持續“上新”的景觀花草,還有粉紅色的羊蹄甲、黃色的萬壽菊、紅色的三角梅等。這裡,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花草樹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好風光。
杏林灣有著“廈門西湖”的美譽,環繞杏林灣,一條超過20公裡的綠道已經形成,被譽為“最美海上自行車道”。為豐富杏林灣步道的綠化層次,提升景觀視覺效果,市政園林部門在環灣沿岸和集美新城核心區增加了許多彩化樹和時令花草,並根據季節進行更換種類。
有人生動地描述這一帶的景觀:“花團錦簇、綠蔭環繞,猶如一條彩帶環灣飄起。”
在集美,“極美”的不僅有杏林灣片區。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等進出島橋頭堡以及鐵路沿線等重要通道和節點的景觀,也在近年的綠化提升改造中“換新顏”。在百姓“家門口”,月美池公園、日東公園等居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經過改造提升實現了大變樣﹔杏苑公園、石筆公園等“口袋公園”相繼建成,居民生活區綠化短板得以強化。
據悉,近年來,圍繞構建大花園城市格局,集美區圍繞城市主干道和重要節點開展市容整治與綠化提升。不少綠化項目還組織專家進行評審,並且根據道路和周圍環境選取樹種和花木品種,打造具有層次感、立體感的有品位的城市景觀。
污染防治
打好“四大保衛戰”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
圍繞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集美區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海洋等“四大保衛戰”,污染防治各項工作有效落實,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增強。
集美區擁有21公裡的海岸線,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旅游資源。為改善海岸線景觀,去年,集美區進一步推進入海排放口整治工作,通過對入海排放口上游開展溯源排查工作。至2020年底,19個需整改的入海排放口已全部完成。
事實上,自2018年起,集美就區逐步開展各入海排放口整治工作,本著標本兼治的原則,對上游污水來源進行溯源排查整改,並在末端進行污水截流,以保証排口無污水排出。
入海排放口整治工作絕非“一勞永逸”。相關負責人介紹,集美區將加強日常管養,督促各責任單位將所有排口列入日常巡查、監控,及時跟蹤發現、解決問題,形成入海排放口整治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天藍水碧的海岸景觀。
集美區把“打好碧水保衛戰”作為生態治理的重要一環,推動河湖長制落實落細,打好小流域綜合整治攻堅戰。開展入河排污口核查,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157個,完成48個排口排查溯源工作和整改工作﹔開展小流域工業企業執法檢查,加大涉水小作坊清理整頓力度,完成11家污水處理廠(站)在線監控的安裝、聯網及驗收工作……一系列水污染防治舉措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轄區水環境。
打好淨土保衛戰。為進一步強化土壤污染源監管,集美區積極創新治理模式,建設全國首個涉重金屬企業監管模塊,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設備,對全區22家涉重金屬企業進行在線監管,通過移動App即可實時獲取每家企業的廢棄物、廢水、廢氣處理情況,發現問題、及時預警,實現“精准防控”。該平台在2019年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生態雲應用典型案例評比中榮獲二等獎,為全省涉重金屬企業管理提供了思路。
打響藍天保衛戰。集美區盯緊盯牢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要時間節點的污染防控,加強對工地揚塵、道路揚塵、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重點問題的污染防治。委托第三方服務機構對轄區工地、道路開展揚塵防控巡查工作,累計檢查工地17738個,發現問題2126個,督促整改2126個﹔印發《集美區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督促企業廢氣治理設施及在線監控設施正常運行﹔發揮環保網格員作用,組織三、四級環保網格員開展網格巡查,累計巡查17905人次,巡查處理環保事件數7162起。
綠道建設
活用轄區資源打造休閑步道
瑤山溪綠色慢行步道兩側綠意盎然、花團錦簇。(林志杰攝)
一條長長的綠道沿著瑤山溪,從風景湖公園延伸到馬鑾灣濕地公園﹔溪水清澈,三角梅、黃花風鈴木、美人蕉等鮮花沿路盛開,令人賞心悅目……瑤山溪(灌中路-海翔大道)綠道慢行系統自去年9月完工以來,就成為周邊村庄村民的“團寵”,吸引了無數村民前來騎行、散步。
瑤山溪(灌中路-海翔大道)綠道慢行系統全長3.6公裡,途經上塘村、黃庄村、鐵山村及前場社區,南北貫穿,串聯起風景湖公園和馬鑾灣濕地公園,形成山海相連的綠色廊道。
“經過清淤、截污、水體生態修復等措施,瑤山溪水質已得到很大改善。河岸種植綠植和觀賞花卉,既構建了河道生態緩沖帶,又達到提升景觀的雙重效果,打造了親水型休閑生態綠道。”項目代建單位集美城發公司工程師查智全說。
“以前岸邊雜草叢生,大家都不愛過來走動。現在不一樣了,綠道修起來了,村民都攜家帶口來散步。”59歲的陳阿姨是土生土長的瑤山村人,自從瑤山溪步道開通,她每天下午都要來快走半小時,“既鍛煉了身體,也放鬆了心情。”
近年來,集美區結合轄區自然、人文資源,大力推進健康步道和自行車慢行系統建設,打造出一大批山海相連、富有人文氣息的休閑步道,逐步構建完善的綠道與慢行系統網絡。這些項目逐漸成為鄉村旅游的新景區和好去處。
在深青溪沿岸,一條連接灌口坑內水庫與馬鑾灣濕地公園的綠色步道目前已完工,已有不少市民“嘗鮮”,徜徉其中,享受濱水休閑樂趣。
瑤山溪綠色慢行步道沿途還建有休閑設施。林志杰攝
據了解,深青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全長6.2公裡,途經灌口鎮坑內村、深青村、井城村及浦林村,全程自行車道、步道貫通。綠道兩側進行綠化種植,來涵養水土、提升景觀。此前集美區已對沿線河道進行整治、截污,新建的堤岸達到5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巧妙利用沿線自然和人文資源,在灌口鎮坑內村、深青村、井城村等節點分別打造了休閑廣場,增加觀景平台、兒童設施等,豐富村民、兒童的娛樂休閑生活,提高農民獲得感、幸福感。
拐仔溪位於灌口鎮轄區,是后溪上游支流。近年來,集美區實施拐仔溪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將浦嶺路至324國道河段及沿岸景觀串聯起來。經過河道清淤工程,以及沿溪人行步道、兩岸景觀綠化、休閑娛樂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整治提升,原先雜亂的溪邊變成層林環繞、鮮花搖曳的風光帶。項目東臨后溪工業園及多個村庄,建成后為周邊村居、工廠人員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健身場所。
誠毅大街的植雕。廈門日報記者 黃曉珍攝
◆數說·2020
100%達標
3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坂頭-石兜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年均值達Ⅱ類標准,深青溪浦邊橋及許溪上庄魚鱗閘均值達Ⅲ類標准。
20.78公頃
集美區第三輪綠化提升工作10個,改造綠地面積20.78公頃。實施覆蓋城鄉的立面改造和綠化景觀提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0%,人均綠地面積全市最高。
19個
2020年,開展入海排污源整治,完成19個入海排放口整改工作。
杏林灣畔,金魚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廈門日報記者 黃曉珍攝
◆展望·2021◆
2021年,集美區將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廈門大橋-集美大橋、杏林大橋-新陽大橋岸線整治項目,落實入海排污源及海岸線污水直排口整治工作,實施九天湖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源地保護,確保坂頭-石兜水庫水質達標率100%,持續推進小流域綜合整治攻堅,實現全區水質監測斷面穩定達標。
今年,集美區將大力推進森林綠化、林相改造。以“綠盈鄉村”全覆蓋為抓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鄉村振興。以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等為契機,集美區將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文/廈門日報記者 林桂楨 余惠玲 白芳琳 楊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