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之本。近年來,福建省農科院圍繞十大鄉村特色產業,通過政科企合作,共建農業產業研究院,打造“企業出題、專家答題、即創即推、即創即轉”的現代農業新型研發機構。
企業要什麼就創新什麼
什麼樣的砧木才是好砧木?這幾年,潘來春一直在尋找。
潘來春所在的廈門如意種苗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較早從事蔬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的企業,每年生產蔬菜嫁接苗5000多萬株。
“番茄等蔬菜種苗根系淺,營養供應不足,易發生青枯病等土傳病害。”潘來春說,通過嫁接技術,將種苗嫁接到具有發達根系的砧木上,有助於提高抗病性,增強長勢,提升坐果能力。
“移花接木”,關鍵在於找到優質砧木。為此,如意種苗嘗試過將番茄嫁接到野生茄子上,將黃瓜苗嫁接到苦瓜上,將西瓜苗嫁接到冬瓜上。
來自省農科院的專家帶來了新選項。
去年8月,省農科院與如意種苗所屬的如意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如意情蔬菜產業研究院甫一成立,農業專家們便根據企業需求,開展蔬菜砧木與接穗品種篩選及嫁接技術攻關。目前,如意情公司已引進省農科院自主選育的11個番茄品種,並在廈門市翔安區開展試種示范。
企業出題,專家答題。這是農業產業研究院運行的基本邏輯。
“當前,農業發展已從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邁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新時期。”省農科院副院長余文權說,在農業領域,創新鏈與產業鏈脫節問題,依然制約著農業創新發展,“一方面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對農業科技的需求更為迫切﹔另一方面,科研院校的科技創新與生產實際結合不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慢”。
如何推進農業科技與農業產業深入融合?省農科院提出了政科企共建農業產業研究院的構想:緊扣產業和企業發展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組建科研團隊,開展聯合攻關,著力破解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共性技術問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即創即推、即創即轉”。
2020年,省農科院啟動農業產業研究院建設計劃,在全省挂牌成立12家農業產業研究院。
“我們採取一院一策的方式,直面生產端的科技需求,整合農業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形成合力,不斷增強協同攻關能力,集中突破產業共性、關鍵性和前瞻性技術。”余文權說,未來5年,全省還將有超過30家農業產業研究院落地,實現全省主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和特色農業產業重點縣的全覆蓋。
創新資源下沉,特色產業提質
浦城是福建糧食主產區,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一,自古就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說法。但“福建糧倉”也遭遇發展的煩惱。
“中高檔優質稻品種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更少,適於機械化生產的強再生力品種不多,機收再生稻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不到位。”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說,由於優質品種稀缺,機械化程度不高,加之精深加工尚未形成規模,產品附加值不高,當地農民種糧效益一直上不去,“種植水稻平均畝產550至600公斤,畝產值1500至1650元,而種糧成本每畝約為1400至1500元,每畝純收入僅100至150元”。
糧食產業大而不強,亟待農業科技賦能助力。
2020年12月,省農科院與浦城縣政府、本土企業浦城縣閩越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建的浦城米業產業研究院,挂牌成立。
剛剛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的優質稻品種“福香佔”,成為浦城米業換擋升級的突破口。除了新品種選育推廣,農田土壤改良與培肥技術、輕簡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等新技術、新模式,也在浦城得到探索實踐。
基於“八山一水一分田”但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的基本面,福建錨定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一批特色產業百億強縣應運而生。
“盡管產業基礎深厚,但它們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余文權舉例說,平和琯溪蜜柚遭遇品種退化、土壤酸化問題﹔安溪茶葉面臨著綠色栽培、機械化加工新課題﹔古田銀耳直面深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挑戰。
共建農業產業研究院,旨在通過科技創新力量下沉,強化產業技術供給,引領特色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省農科院與福建省星源農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星源現代循環農業產業研究院,指向生豬產業提級進位。
“生豬產業是我省畜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當前,生豬產業發展面臨著非洲豬瘟威脅與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星源現代循環農業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飛龍認為,生豬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發展現代循環農業產業技術,解決好生豬健康養殖與環境友好發展難題,是實現生豬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豬糞有機栽培基質、“豬—沼—菜”資源化利用模式、編制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規范、微生物發酵床養豬的技術迭代更新……在農業產業研究院,“二師兄”們有了更加強大的科技支撐與技術裝備。同時,產業研究院正籌建星源商學院,開展生豬養殖場場長、技術員、技術工人等培訓工作,為生豬養殖業輸送現代人才。
構建產學研合作共贏
在廈門中廈蔬菜種籽有限公司的基地內,來自省農科院的育種專家們,正忙著開展雜交組合配置。目前,育種基地內種植了青花菜種質資源20多份,青梗花椰菜資源40多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蔬菜育種經歷過4次更新換代,育成新品種超過5000個,蔬菜品種自主率超過85%。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大宗蔬菜中,基本上都以國產品種為主導。然而,番茄、青花菜、胡蘿卜等高端設施蔬菜品種,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局面依然沒有改善。
“我們鼓勵蔬菜種苗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開展育種創新,建立長期育種研發合作伙伴關系。”廈門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說,去年省農科院與中廈公司共建的廈門市中廈蔬菜種業產業研究院,便是產學研協同合作的最新平台。
按照計劃,研究院將通過協同攻關的方式,開展十字花科、茄科等蔬菜新品種選育工作,未來5年內力爭選育出2至3個優良組合。
“農業產業研究院遵循共建共享原則,旨在強化產學研合作,開展聯合攻關、聯合研究、聯合推進、聯合創新,形成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合力。”余文權說,目前,依托農業產業研究院平台,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與共建單位簽訂了一批成果轉化、四技服務合同。一批合作成果正在生成。
近日,省農科院完成了“秀珍菇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發”四技合同項目的技術研發任務,實際到位轉化金額15萬元。與此同時,省農科院已與當地政企聯合申報福建省第四輪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共同打好種業翻身仗。
羅源縣是福建秀珍菇栽培主產區,目前已形成全國最大秀珍菇集散地,佔全國市場份額約50%。依托省農科院與羅源縣政府共建的福建省秀珍菇產業研究院,政科企圍繞秀珍菇產業,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合機制。未來,產業研究院還將聚焦秀珍菇優良菌種的保藏、液體菌種生產應用、秀珍菇工廠化專用栽培技術體系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
在余文權看來,應當持續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和企業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促進農業產業研究院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應當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選派科研人員到企業工作或者參與項目合作以及在崗創業。”余文權建議,可探索常駐農業產業研究院的科技人員,按工作量、工作業績領取薪酬,還可以選取若干農業產業研究院開展科技人員參與技術入股和利潤分紅試點,與合作企業建立“緊密型”“捆綁型”利益聯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