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執法的福建探索

2021年04月21日08:01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生態環境執法的福建探索

生態環境執法守護我省綠水青山。鳥瞰漳州埭美山水環繞美如畫。 記者 林熙 攝

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域升級后的漁排 記者 林熙 攝

  核心提示

  20日,在福州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會議上,生態環境部通報2020年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和個人名單,福建省在省級組織單位評審中位居全國第一,我省參評的10個單位全部獲評表現突出集體或表現優異集體、10名環境執法人員全部獲評表現突出個人,獲評數量均為全國最多。至此,我省已連續5年獲此殊榮。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近年來,我省不斷強化執法制度和執法能力建設,推進解決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工作成效居全國前列。我省打造出流域執法改革、信訪工作機制改革、親清服務、信用評價等一系列經驗做法,獲國務院辦公廳、生態環境部和國家發改委推廣,為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貢獻福建智慧。

  親清服務平台成為企業智慧環保管家

  4月5日15時35分,位於寧德市霞浦縣的霞浦宏昌拆船有限公司,負責人收到來自福建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台(以下簡稱“親清服務平台”)的微信,警告企業排放廢水的總鎳濃度超標,需立即排查整改。

  收到預警信息后,企業立即停止生產進行排查,將超標廢水抽回反應槽。經過檢測,發現因加藥量不足,企業總排口廢水總鎳值為0.561mg/L,超過排放限值(0.5mg/L),經過加藥處理、對設備管道進行疏通處理、測試等步驟,至當日20時20分,總鎳監測值為0.494mg/L達標后,才恢復正常生產運行。

  像這樣入駐親清服務平台的企業用戶,我省已有近10萬家。在平台上,可以對在冊企業進行違法預警、指導幫扶、在線審批、在線整改、在線獎懲等,覆蓋了企業環境管理全要素。

  “平台建成於2019年4月,是全國首個省級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台。”省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秦明介紹說,曾有不少企業對環保要求掌握不清晰,“不知哪裡錯、不知怎麼改”﹔辦事無人引路,“線上操作不會用,線下排隊事難辦”。面對痛點,親清服務平台應運而生,幫助企業解決環保上的困難,推動企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

  登錄親清服務平台,企業通過社會統一信用代碼,可以辦理生態環境部門的60項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做到“一網通辦”,實現省級100%“不見面審批”。據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省通過平台已為近2萬個項目提供環評審批許可服務,涉及投資近7000億元。

  除了精簡審批流程,親清服務平台還為企業的環保問題實現“秘書”式的全流程管理:列出企業環保主體責任清單,幫企業健全環境管理檔案,自動歸集環境行為數據,引導企業自我管理﹔提供設施異常預警、潛在違法警示、環保管理提示等服務,助企業對環保問題早發現、早整改、早解決﹔問題整改后,企業可以將實時情況上傳平台,生態環境部門通過線上核實、視頻指導,問題簡單的就可以免予現場核查。僅2020年,通過平台線上核查調度企業環境問題整改就達4022家次,推送預警提示信息79萬多條,幫助全省企業完成整改問題7000余個。

  服務企業,是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平台中有1500多位專家,並建立了專家值班制度,可以一對一、常態化在線解答企業在環境污染治理技術上的難題。”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鄭彧介紹說,平台還是一個“雲上環保課堂”,有300余份視頻課件,包括解讀政策法規、展示典型案例、介紹先進技術等內容,以及1300多條企業常見環保問題,供企業自主查詢學習﹔引入175家經認証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供企業選擇,已有一批污染治理項目在平台牽線搭橋下實現無縫對接。

  依托親清服務平台,我省創新建立了環境信用動態評價和應約評價機制,對企業推行誠信、失信差別化監管,以激發企業綠色領跑的內生動力。

  “2019年,公司由於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善,被評為環保不良企業,不僅企業形象受影響,銀行貸款也受限。”上海南珊物資利用有限公司羅源分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通過生態環境部門遠程幫扶指導,企業積極整改,對廠區內的原輔料堆場進行加蓋,還通過平台咨詢值班專家、聯系第三方環境治理公司,重新規劃建設雨污分流系統。通過線上反饋整改結果,2020年3月失信行為懲戒期滿后,企業環境信用等級自動修復為“環保良好企業”,信貸限制也得到解除,企業能夠再度融資、輕裝前行。

  “通過建立信用動態評價機制,給知錯能改的企業‘鬆綁’。”鄭彧介紹說,平台自動歸集數據,並量化成企業的動態信用評價分值,與綠色信貸聯動挂鉤。以往,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一年一評,評價程序多、歷時長,等級更新要等一年以上,現在環境信用評價變為實時評價,並創新“部門聯動應約評價”機制,實時收集企業環境違法信息、及時呈現評價結果。企業整改到位后,到期自動修復信用等級。

  獎懲並施,被納入“監管正面清單”的企業,生態環境部門則減少現場檢查頻次,實施差別監管,以鼓勵企業爭創環境誠信企業。同時,對環保守信企業,還實施利息優惠、電費承兌等正向激勵措施。

  如今,平台日均訪問量超過1萬次,累計訪問量400余萬。“通過親清服務平台的監管、服務、獎懲等,讓企業變被動監管為主動自律,從‘要我環保’轉變為‘我要環保’。”鄭彧介紹說,平台初步實現了監測監控現代化和環境管理智慧化,作為國務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經驗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流域執法改革實現全流域系統監管

  日前,福建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九龍江流域水質整體出現好轉:2021年以來,7個國省控斷面水質氨氮濃度均出現下降﹔浦南水文站、南靖上洋等6個國省控斷面總磷濃度同比降低,其中浦南水文站斷面下降80.3%﹔南靖上洋、南靖洪瀨湯坑橋及南靖牛崎頭斷面水質,從Ⅳ類提升到Ⅲ類以上。

  水質不斷提升,源於九龍江流域生態的持續整治。2021年新年伊始,省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支隊(下稱“省流域支隊”)就組織九龍江花山溪溯源排查工作,拉開了2021年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整治序幕。此次排查,省流域支隊統籌了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多部門協同,共走訪142個點位,檢查92個入河排污口,涉及66公裡長的花山溪干流及其6條主要支流、流域面積645.3平方千米,形成了35個流域生態環境問題“一本賬”,為對賬監督、跟進整改提供支撐。同時,龍岩、漳州、廈門、泉州四市打破行政邊界,同步開展九龍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工作。

  這樣順暢的協同,已經在九龍江治理工作中運行了2年多。

  九龍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流經龍岩、漳州、廈門、泉州四市。多地同飲一江水,也帶來了行政區域導致的監管碎片化。

  為理順九龍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監管權責,2019年,我省結合綜合執法改革和環保垂改,在省環境監察總隊下設省流域支隊,省流域支隊下設的九龍江大隊,承擔九龍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協作機制日常工作,開啟了以流域為管理單元的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模式。

  “以流域為管理單元,增強了流域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合力,實現流域統籌、區域履責、協同推進。”省環境監察總隊負責人李新國介紹說,九龍江大隊統籌省、市、縣三級環境監管、督察、執法、監測等力量,協調沿江3市17縣各相關職能部門聯防聯動,形成跨地域、跨領域、跨層級、跨部門的流域共治格局。

  “全流域逐漸實現信息共享、定期會商、點穴排查、聯動監測、聯動執法。”李新國說,依托全省生態雲平台,搭建九龍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管與行政執法管理平台,實現流域污染源管理、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等功能,將排污口、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斷面環境質量、投訴舉報等各類數據融合,形成九龍江全流域環境監管“一張圖”,並運用大數據實時監控預警。結合各項環保專項執法行動,組織開展上下游交叉執法,利用在線監控、無人機、便攜式檢測儀等科技手段,提升執法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從分段治水到緊密協作,九龍江流域水質逐年提升。2020年,九龍江流域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福建的流域執法改革也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改革經驗之一,向全國推廣。

  信訪投訴改革解決百姓身邊環境問題

  日前,省生態環境廳通報,2020年我省生態環境信訪投訴件化解率達97.82%,信訪投訴量同比下降51.8%,下降率為全國第一﹔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達到91.9%,位居全國前列。

  群眾滿意的背后,是我省積極推進信訪投訴工作機制改革,實現了生態信訪投訴工作構建齊抓共管格局、鑄造信訪工作全鏈條、實現智慧監管、完善群眾參與等一系列變革,解決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2019年以來,我們在總結2018年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攻堅行動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完善信訪投訴工作機制,以更有力有效解決百姓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李新國告訴記者,福建以生態信訪投訴工作機制改革為抓手,將信訪工作與執法工作有機銜接,成立了“百姓身邊生態環境問題處理中心”,聯合省直六部門建立常態化攻堅機制,省直各有關部門統一受理舉報、統一交辦問題、統一信息公開,市直有關部門統一承辦、統一整改、統一反饋,解決了以往生態環境問題“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從“獨角戲”向“大合唱”轉變。

  “通過‘環保公眾開放日’活動,我們20多個代表參觀和監督了企業污染治理情況,對整治行動點贊。”在廈門,曾對民興公司的污染多次投訴的居民代表表示,執法人員在企業24小時駐廠蹲點巡查,第一時間調查核實群眾投訴,有效解決了企業氣味擾民問題。

  “在生態信訪改革中,結案不再是最終目的,事情解決、群眾滿意才是最終指向。”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暢通信訪工作“接、轉、辦、核、驗”全鏈條、各環節,做到網上流轉不過日、落地受理不過周、辦結時限不過月。對於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重點難點信訪件,採取每月通報、挂牌督辦、專項督辦、驗收銷號等做法,確保整改落實,從“案件結”向“事情了”優化。

  在我省“生態環境信訪投訴雲平台”上,可以看到信訪問題“一企一檔”,以及自動生成的生態雲信訪投訴“一張圖”。每周、每月,生態信訪問題的線下檢查、線上調度整改的前后對比視頻和照片、坐標、污染類型、整改進展、責任單位等生態環境信訪投訴全要素,都被上傳到平台。結合群眾信訪投訴問題,對“一張圖”上顯示的環境問題進行溯源分析,精准研判企業位置、污染設施運行情況、生產時間等要素,為點穴式打擊違法排污企業提供有力支撐,實現監管執法科學、精准、高效。

  “我們堅持‘開門搞整改’,讓群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信訪問題整改的全過程。”秦明告訴記者,我省不僅定期在主流媒體上公開通報各地信訪投訴總量排名情況、嚴重生態環境違法典型案例,還將其直接推送到市縣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手機上。我省全面推行生態環境領域違法行為有獎舉報,請群眾參與、監督、評價,發動社會廣泛參與監督。整改完成后,邀請當地村(居)委會、第三方治理和評估機構、群眾代表、律師、行業協會、熱心環保的公益人士等一同召開整改現場驗收座談會,答好群眾提出的每個問題,讓群眾成為生態執法的“同盟軍”。2020年,我省生態環境領域信訪投訴機制經驗成果獲生態環境部在全國推廣,並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記者 陳旻)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