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甌:一體治理,為閩江筑牢生態屏障

2021年04月28日08:31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一體治理,為閩江筑牢生態屏障 - 福建日報數字報

  作為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之一,建甌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

  一體治理,為閩江筑牢生態屏障

  近日,在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績效評價中,位於閩江流域上游的建甌市位列全省前茅,獲得年度正向激勵第一檔獎勵1500萬元。

  從2018年試點工作開始,建甌市在水環境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農地生態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點工程上同向發力,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修復的新路子。

  一個鎮域的治理智慧

  迪口鎮是建甌14個鄉鎮之一,閩江支流吉溪與武步溪流經這裡。

  作為閩北典型的山區鄉鎮,迪口山川秀美,森林覆蓋率達85.38%,但是全鎮3萬多人在此生產生活,不可避免帶來水域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的矛盾,是迪口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最大課題。”鎮長戴卿說。

  治理並非易事,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村鎮規劃建設站、國土所、林業站等部門,如果各管一攤,還是停留在九龍治水的老路子,容易摁下葫蘆起了瓢。因此,對山水林田湖草等進行全域治理,統籌兼顧,成了迪口鎮的解題答案。

  迪口鎮國土所所長詹祥榮說,鎮裡有2.3萬畝山壟田,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因此,治理的突破口選在了改造農田基礎設施上,鎮裡將生產路、主干道拓寬,對年久失修的水渠進行修繕,不僅增加了農田面積,而且更便於農民耕作,目前已經改造完成1萬多畝。

  對於霞溪村村主任葉發春來說,這樣的改造無異於“點石成金”,“原來這片400多畝土地大部分拋荒,改造后這裡修了2.5米寬的主干道,村民通行方便,新改造的2000多米水渠能灌溉百畝農田,成了村裡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葉發春說。

  田的命脈又在於水。由於生活污水等污染,鎮裡兩條溪流水質不斷下降,首當其沖的是農田灌溉。“原來鎮裡污水都是直排溪流,水質不好,影響農作物。”鎮長戴卿說,痛定思痛,截住生活污水源頭,還一溪碧水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建設污水處理廠提上了日程,新建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了1000噸,覆蓋鎮域8000多人。

  不僅於此,涵養水源的治本之策在於山,山的命脈又在於林。迪口鎮有林地40多萬畝,如何處理林農利益與生態保護矛盾,林業站站長謝小明感覺肩上責任陡增。借力南平森林質量精准林提升工程,通過贖買、租賃、置換、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與林農合作,這樣林農不砍樹也有收益,鎮裡收儲商品林著手實施改造,套種鄉土針闊葉樹、珍貴闊葉樹種,優化樹種結構、林分結構。

  如此,田、水、山、林、湖等環環相扣,形成系統性的治理。戴卿說,目前境內兩條溪水質常年都達到了Ⅱ類水標准,實施1萬多畝高標准農田改造,治理了3處地質災害點,生態修復為迪口鎮增光添彩,走上了依靠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路。

  一個縣域的治理體系

  像迪口這樣的鄉鎮,建甌有14個。

  同時,建甌位於富屯溪、建溪、沙溪下游,區域生態敏感性高,地質災害點數量居南平市第二,需要生態修復的廢棄礦山數量佔全市三分之一強,高強度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市五分之一強,治理之路艱難重重。

  “我們堅持系統思維,協同推進建溪流域建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村面源污染源綜合整治、水土流失治理與農業生態功能提升等五大工程,由財政部門牽頭,協調住建、環保、林業、自然資源等部門,探索系統治理、部門聯動的治理模式,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甌市領導說。

  作為建甌市最大河流,建溪流域建甌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關乎流域水環境、森林生態功能、農田生態功能等,在五大工程中投資最大,資金盤子是最大問題。好在2017年,南平成功實施國家儲備林質量精准提升項目,這是全國首個國家儲備林PPP項目。“這款林業金融產品貸款期限25年,破解了長期制約林業發展的融資貴、融資難、融資短的難題,‘贖買+改培’的工作就順理成章。”市林業試驗林場場長謝健說。

  如此,以存量林木資源現金流彌補新增造林的現金流缺口,既提升了林業質量,也解決了財政負擔過重的問題。“比如我們贖買了東峰鎮東溪口村一片253畝的商品林,其間進行了間伐,木材收入80多萬元,再加上金融貸款、財政補助資金,解了資金之渴,用於森林質量精准工程,提升森林生態功能。”謝健說。

  目前,建甌市購買了5.1萬畝林權,涉及114個村3900多戶林農,與此同時,全市571公頃高標准農田建設鋪開,3處廢棄礦山、5處地質災害點、64萬平方米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等工程齊頭並進,共同守護綠水青山。

  經過3年治理,建甌市解決了流域重點地區水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和廢棄礦山治理等問題,保護耕地1.6萬畝,水土流失面積減少100平方公裡,閩江干流和二級以上支流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小流域優於Ⅲ類水質比例達100%,劣Ⅴ類水質全面消除。(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李鈺璇 魏劍生)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