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門村漁民在打撈籃子魚。
黃埔村村民在給枇杷打包裝箱。
連日來,古雷港經濟開發區霞美鎮黃埔村村民正在全力採摘最后一批枇杷。“今年我們村擴種枇杷近1000畝,總產量預計超3600噸。”村支書蔡若飛滿臉喜悅地說。
不同的農業產業,相同的增收喜悅。霞美鎮經濟發展漁農並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精品園”,突出做好“霞美海蠣、劉坂白蝦、黃埔枇杷、巷內楊梅、北江鮑魚”等一村一品。2020年,全鎮生產總值4.8億元,同比增長26.3%,農民人均純收入1.8萬元,同比增長5%。
這裡的枇杷質優價高
古雷半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熱冬溫,四季分明,季風發達,陽光充足,十分適合枇杷生長。黃埔村也是全鎮的枇杷銷售集散地,全村種有“解放鐘”“早鐘6號”等品種枇杷共2000多畝。
“這裡的枇杷甜度高水分足,果實飽滿。”黃埔村達宏水果合作社負責人朱和安說,“解放鐘”品種是村裡根據市場需求,從外地引進品種改良技術后,開始擴大種植,這個品種的枇杷收益高,市場零售價1公斤高達40元。
目前,達宏水果合作社裡共有12戶農戶,今年採收了約200噸枇杷,產值400萬元。
“這裡一畝地大概隻種20棵果樹,疏散的種植環境,使這裡的枇杷長勢更佳,摘果后的一個月枇杷樹就長新芽了,我們會即刻修剪,讓每根樹枝隻留下一顆芽,控制來年果樹的挂果量。”村民朱必生種植枇杷十幾年了,今年優選枇杷的市場價格不錯,但鮮果的銷售時間短,銷量上不去,成了他的心頭大事。
據了解,黃埔村戶均種植枇杷10余畝,每畝產量約2000公斤,這裡枇杷集中成熟的時間在三四月,採摘時間較短。一戶農戶在十天之內可以採收約2.5萬公斤枇杷,這些鮮果必須在20天左右完成運輸銷售,否則會出現果實皮皺以及表皮被風化的現象,品相變差導致滯銷。目前,黃埔村還沒有專業化的冷庫,農戶們隻能將一部分枇杷運往臨近鄉鎮或縣城的冷庫儲藏,增加了不少運輸成本。不過,蔡若飛說:“今年,村裡已規劃出24畝土地,建設專業冷庫以及水果採購集市,項目已申報待批復。”
漳州叮鐺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枇杷膏體、果醬等深加工產品,去年產值1000萬元。公司從3月開始收購當地農戶的枇杷,平均每天收約2500公斤。今年,叮鐺食品已在黃埔村收購約100噸枇杷鮮果。目前,公司在天貓、京東、阿裡巴巴分別開設了直營店鋪,第一季度,全品類電商銷售額達53萬元。
目前,黃埔已初步形成鮮枇杷、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果脯等產業鏈。
一畝蝦池三個商機
陸上果蔬飄香,海裡魚蝦正歡。董門村位於霞美鎮東南方,三面環海,水產養殖是村裡的主導產業。這些年,村裡的養殖戶積極探索、優化養殖模式,一改傳統的鮑魚對蝦養殖產業,依托“龍頭公司”先進種苗培育及成品套養的養殖技術,建立起“熱帶魚+南美白對蝦+扇貝”的生態混養模式,經濟效益翻了一番。
在村民蔡春慶的蝦池裡,一筐筐籃子魚正被捕撈上岸,准備發往深圳。蔡春慶的70畝蝦池依海而建,海水養殖,籃子魚與南美白對蝦在此和平共生。鑒於池子底層沉澱了大量海沙,去年他引入美國紅貝套養,這又給蝦池增加了一筆不錯的收益。
“純對蝦養殖不景氣,5年前我便摸索著進行籃子魚和白對蝦混養的模式,每年春天,放入蝦苗后一周再撒入籃子魚苗,蝦料可以同時喂養魚和蝦,蝦池裡長出的青苔又成了籃子魚最喜愛的天然餌料。”蔡春慶說,今年套養了紅扇貝后,現在每畝蝦池的產值在6萬元左右,每年他的蝦塘可獲得約450萬元收入。
除了海產養殖,一部分村民則依托大公司進行珍珠龍膽魚、花蛤等種苗培育。目前,董門村共有海產品養殖基地1000畝,年產量1500噸,通過品種優化、循環養殖、科學育苗等,2020年海產品養殖(含育苗)經濟收入達4200萬元,同比增長10.5%。
鄉村美了庭院靚了
村內有一個小型水庫,村庄背山面水,這是黃埔村最天然的生態資源。
當前,黃埔村以建設“山靈水韻度假地、湖畔田園生態村”為主題,充分利用水庫、古厝、枇杷林等優越的山水自然環境,以“全域景區化”建設為路徑,致力打造集“休閑度假、生態養生、田園觀光”為一體的一站式鄉村休閑旅游綜合體。
2020年,董門村入選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先后投入30余萬元建設佔地2000余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硬化公路1公裡等,綠化面積500平方米,村容實現亮化、美化,今年村裡正規劃建設27間店鋪,作為海產品銷售集市一條街。
“通過集中開展村容整頓專項行動,共拆除違建5處1080平方米,清除生活建筑垃圾350噸,建立全村垃圾日產日清模式,扮靚了農家庭院。”董門村村支書蔡加林說。(記者 於莉 通訊員 薛敏靈 詹照宇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