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畫家黃羨“游於藝”: 風流筆墨間

2021年05月16日10:39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黃羨“游於藝”: 風流筆墨間

 黃羨創作中。陳榕梅攝

不打底稿,意在筆先,緊要處率先著色,將干時以墨破色,眉目傳情細入秋毫,形神兼備躍然紙上。

以墨破色勾勒臉部是畫家黃羨慣用的技法。“運用得好,會顯得更滋潤、更自然,當然難度也更大。”

古稀之年的黃羨是在國畫筆墨傳統裡浸潤成長的。他來自人文薈萃、人物畫大師輩出的福建仙游。父親黃羲早年師從李耕、李霞,眼界大開,畫意大長﹔之后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自成大家,尤以古典人物畫名聞遐邇。黃羲還是中國人物畫高等教育先行者,曾應潘天壽之邀在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任教16年。

跟父親一樣,黃羨自幼嗜畫成痴,天賦初顯。他五六歲即觀父作畫,耳濡目染,之后更得耳提面命,打下扎實筆墨功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在白漆木板上畫畫臨摹﹔上學后,他在課本空白處和練習簿上畫古裝人物。

“初中時的班主任是美術老師,學油畫的。”黃羨回憶說,“我跟他學畫各種宣傳畫,也學了不少東西。”

1977年,黃羨如願以償,進入父親曾任教的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學習。他廢寢忘食,聆聽李震堅、方增先、吳山明等名師教誨,揣摩他們的筆墨與造型。通過系統、科學的學習,他的繪畫技法愈益純熟,對藝術美學的感悟與哲思日臻佳境。

黃羨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福建博物院工作。在這裡,他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珍稀的書畫真跡,得以鑽研其中的筆力運道、水墨暈染。他還向國內一流鑒定、書畫大師學習書畫鑒定,對藝術有了新的感悟。“優秀的作品都蘊含時代氣息、時代精神,經典看多了,眼界自然高了。”

學院與家學的雙重培養,熱愛與勤奮的疊加作用,孕育了黃羨獨有的藝術風格。他不斷在筆法、水法、墨法上尋求突破,推出別開生面、境界高遠的精品力作。著名美術評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的評價深中肯綮:“寫實而不繁,重在傳神﹔潑墨而不怪,妙在情韻。”

再現歷史典故和古詩畫意,呈現古意盎然而又貼近當下的繽紛世界,是黃羨人物畫主流。他用簡潔的線條描摹人物的骨相、動作,氣韻生動,氣象萬千﹔在堅持傳統筆墨技法的同時,他不斷探索,追求“遺貌取神”的超凡境界。

於是,他寫出 “採菊東籬下”的恬淡、“絕代有佳人”的哀怨、“一樽還酹江月”的豪放、“天涯也有江南信”的欣喜﹔他再現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漂母飯信的情深意重、蘇武牧羊的忠貞不屈、風塵三俠的義薄雲天。

藝術源於生活,筆墨當隨時代。黃羨同樣孜孜不倦於現代人物畫的創作。他曾數度遠赴大西北採風,艱苦跋涉於高山雨林、草原大澤、雪山戈壁、竹樓氈房之中,“捕捉荒漠疾馳的風雲,凝卻峽谷奔瀉的急流,寫意冰山紛飛的飄雪,淡暈邊陲獨特的風情”。

《高原茶香》中美麗的藏族少女專心制茶,濃濃的酥油茶香扑鼻而來﹔《瀘沽湖畔》中摩梭母女喁喁私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境天成﹔《瀾滄江畔》著力水韻渲染,傣族少女的秀美與雨林地帶的濕潤沁人心脾。

黃羨30年前赴新加坡首辦個人畫展,其后多次辦展、出版畫集。作為黃羲博物館館長,他傾力整理傳承父親的藝術遺產,編輯出版了包括黃羲精心繪制的人物十八描范本在內的黃羲畫集、畫論等。近年來,他還多次舉辦黃羲、黃羨聯名畫展,展出父子二人在傳統人物畫領域傳承百年、深耕細作結出的累累碩果。

黃羨訥於言而勤於思、敏於行,退休多年依然每天揮毫潑墨不止。他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不時求索出新、樂在其中。“水墨人物畫既古老又新生,仍需與時俱進,探索融合揚棄之路。”他說。(記者 巫奕龍)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