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廈門理工學院思政課上,2019級自動化2班馬一揚同學精心准備了“四渡赤水出奇兵”黨史故事課,從歷史背景、戰爭經過、勝利原因和深遠意義等全面講解了紅軍長征路上經典的四渡赤水河戰役。這是廈門理工學院開展“四史”教育進課堂,學生“學、看、聽、論、講”的重要一環。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理工學院充分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先后組織萬名學生同上“黨史”第一課、“新中國史”第一課、“改革開放史”第一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第一課,課堂內老師講清講透,課堂外學生則通過實踐學深學實,扎實推動“四史”教育入腦入心。
將歷史研究與當代問題相融合
“結合‘改革開放史’教學,“中國近代史綱要”這門課程要如何融入其中,授課框架要如何調整?”“這些教學課件如何既體現教材內容,又以當代青年學子聽得懂、愛聽的方式來講述黨史?”……這是這學期以來在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研室經常會出現的討論場景,大家圍繞著“四史”第一課如何授課、課件如何制作進行集體備課。
“我們在‘四史’第一課的教學組織上,要求全體思政課教師做到‘五同一’,即同一教案、同一內容、同一課件、同一時間、同一要求。”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孫華玉介紹。今年開學以來,思政課教師們在全校大一大二學生中,同步進行了“四史”第一課的教學,課堂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凸顯,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3月24日,廈門理工學院舉辦首場“馬院青年學者論壇”,馬院青年教師陳辰立作了主題為“將鄉土情懷浸潤‘四史’教學與研究:以福建為中心”的演講,從突出本土特色、把握時代脈搏、回到歷史現場等三個方面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他提出,歷史隻有進入生活,人生才會具有真正的意義,開展“四史”教育,需要將歷史研究與當代問題相融合。
思政課教學凸顯以史鑄魂
“1940年4月26日,日軍糾集1.2萬兵力對晉綏轄區進行“大圍剿”,有著3個月身孕的李林主動帶領不足40名騎兵吸引4000多人的日軍兵力,最終被圍困於山頂。她把最后一顆子彈射向自己,英勇犧牲,年僅24歲。”近日,當廈門理工學院馬院教師楊雅達向學生講述廈門集美中學校友李林壯烈犧牲的故事時,師生們都忍不住紅了眼眶,有的同學默默低頭抹淚。
這是楊雅達老師在自己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上講述的一段黨史故事,引發了同學們強烈的情感共鳴,大家更深刻地認識到,無數和李林一樣的中華兒女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才有了今天美麗可愛的中國,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和不朽力量。
以史筑魂,展示一個個鮮活的歷史面孔、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使課堂更有溫度和熱度,這是廈門理工學院將“四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生動寫照。在不同思政課上,老師們以熱播的影視作品為素材,結合家喻戶曉的新聞事件,將歷史精神植入思政課堂。如郭小燕老師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國共產黨成立”時,融入“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等黨史內容﹔李永根老師在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時,融入“小崗村:從‘三靠村’到‘中國改革第一村’”等改革開放史內容﹔楊卉老師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精神”時,融入“2019年國慶閱兵式”等新中國史內容。
在具體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
最近,廈門理工學院2020級軟件工程學院的周艾和其他5名同學一直在准備課題匯報。“通過這次作業,我深深領悟到了年輕人要‘自找苦吃’等深刻內涵。”周艾堅定地說,“學習不是單純做兩道題目,寫幾行代碼,這不是人生的全部”。周艾團隊的庄世宇同學對於“實踐與成長”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說:“強國之路還應包括深入人民、走進百姓,在密切聯系群眾的實踐中磨礪意志,塑造自我,做一個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時代青年。”
“從老師課堂上講授到請學生在課堂上自己來講,這是學生從被動‘輸入’到主動‘輸出’的過程。”孫華玉表示,經過消化、吸收、重組、釋放,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對學習百年黨史重大意義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事實上,引導學生從實踐中探索和思考一直是該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傳統做法。近年來,該校組織大學生理論讀書社成員開展了“我們為什麼要工作?”“改革開放40周年”“傳承五四精神”“新征程新青年新使命”等主題的學習研討活動﹔指導學生在自學《習近平在福建》《習近平在廈門》等採訪實錄的基礎上,開展社會調查、考察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廈門市高山黨校初心使命館、廈門市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廈門破獄斗爭舊址等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挖教育系統紅色資源的“鮮活教材”,增強課程吸引力、感染力,使學生將所學內容真正融會貫通,內化於心,牢固樹立堅定跟黨走、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記者 馬躍華 通訊員 徐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