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5月23日,南平市舉辦中國(武夷)“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高峰會,為當地茶文化發展、茶產業升級、茶科技創新之路集聚智慧。
南平盛產紅茶、綠茶、烏龍茶和白茶四類茶,是茶類最為齊全的茶產區之一。目前,全市約80%的鄉鎮、50%的行政村、45%的農戶近35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活動,茶產業是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傳承,弘揚茶文化
“五一”假期,熱門旅游地武夷山交出亮眼“成績單”,多項目供給創歷史新高。其中,《印象大紅袍》在假期第二天創紀錄開演五場,創造了國內山水實景演出行業單晚演出場次最高紀錄。
《印象大紅袍》以武夷茶文化為核心,通過實景式演出,將自然景觀、茶文化及民俗融為一體。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企宣部負責人陳潔告訴記者,盡管去年受疫情影響,印象大紅袍劇場仍實現盈利,足見武夷茶文化的魅力。
除了傳統熱銷產品,“茶旅研學”也是游客今年“五一”來武夷山旅游的熱門選項。“游客來武夷山體驗手工制茶技藝的熱情高漲。”武夷山香江茶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杰春介紹,武夷香江名苑是園林式茶廠,也是國家4A級景區,游客在這裡可以參觀武夷茶文化博覽館、茶樹品種園,觀看茶藝表演等,獲得茶文化“沉浸式”互動體驗。
南平茶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近年來,當地突出文化引領,不斷豐富和提煉茶歷史文化資源,從單一茶葉營銷向茶文化、茶旅游觀光綜合營銷轉變,提高茶歷史文化品牌效益。吸引茶葉愛好者的“茶旅研學”方興未艾,以茶為主題的民宿業蓬勃興起,武夷山“中國武夷山茶旅文化小鎮”“香江茶人小鎮”等茶葉綜合體項目陸續推進,涌現出隆合茶廠、茶言精舍等一批茶文化研學游基地。
“茶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資源,要繼承好、發展好,同時以茶文化賦魂茶產業,通過深入挖掘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講好茶的故事,讓更多的人知茶、懂茶、愛茶。”南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春暉說。
融合,發展茶產業
政和縣是中國白茶核心產區之一,但也曾遭遇好茶“流離失所”的窘境。
“過去政和沒有一個集中的交易市場,外地人來不知道去哪裡買茶葉,茶企也是各自尋找銷售渠道。”瑞茗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步貴介紹,近日,中國白茶城在政和啟動運營,為茶企和茶商之間搭建了一個直接平台,帶來大量商機。
據了解,除建成全國性的茶葉交易中心,中國白茶城還具有檢測認証、年份茶倉儲、物流服務、信息發布、期貨拍賣、金融服務、白茶價格指數發布及茶文化旅游等功能。目前,已入駐“新坦洋集團”等130多家茶企和商戶。
而在距離白茶城100多公裡的武夷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內, 全省首個茶旅小鎮武夷山茶旅小鎮正在加緊建設中。去年,茶旅小鎮一期會展中心作為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主會場正式投入使用。該項目圍繞補足茶產業線上、線下交易平台,將茶產業與互聯網、物聯網相結合,集“茶產業、文化、休閑、宜居”為一體。
茶產業是南平的傳統優勢產業,當地不斷推動茶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中華茶博園”“萬裡茶道起點”“白圳小鎮”“龍源茶庄園”等觀茶景、賞茶禮、品茶味、游茶園的茶文旅相關項目,推動茶產業與旅游產業、健康養生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會展產業等跨界融合發展。
此外,南平市農業農村局日前牽頭制定出台《食品加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發揮生態和資源優勢,抓二產帶一產促三產,創新開發多元化茶產品,促進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
引智,振興茶科技
谷雨過后便到了春茶制作的季節,燕子窠生態茶園也迎來採收。
“這一季的茶葉產量達到預期,質量也不差。”福蓮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何世安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何世安在做茶的同時也珍視這片土地。“武夷山好山好水,我們種植茶葉的同時,不能破壞環境。”何世安說,他堅持不給茶樹使用化肥和農藥,曾經嘗試用“土辦法”給茶樹補充營養,但都不如人意,幸好遇上了研究植物營養領域的專家——廖紅教授。
2018年2月,南平市農業農村局與廖紅團隊合作,在武夷山燕子窠開展無農藥無化肥生態茶園試點。三年下來,試點區茶葉產量和品質均顯著提升,燕子窠生態茶園建設成為南平市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示范點。
這是南平“借智引技”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南平加強院地、校企合作,引進中國茶葉研究所茶園綠色防控綜合技術、福建省農科院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術等,總結形成“無藥無肥”生態茶園種植模式。去年10月,該模式入選省農業農村廳首批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模式推介名單,並在全省推廣。
現在的茶園,科技裝備十足。近日,在武夷山市興田鎮南岸村茶樹堂茶廠裡,國網南平供電公司技術人員在為制茶設備安裝“智慧制茶系統”模塊。
茶企負責人黃樹文介紹,以前10個做青桶正常運作需要兩三個人看著,現在有了“智慧制茶系統”,隻要一個人通過手機遠程監控,不僅減少成本,做出來的茶葉品質也更加穩定。
而讓茶農心中更有“譜”的還有陸續完善功能的“智慧大腦”。在數字武夷體驗中心,記者看到初步建設成的“武夷山茶產業資源大數據平台”,可動態監測15個智慧茶園的實時數據。
“下一步,我們將整合茶業資源普查成果、區塊鏈溯源、輿情監測、電商交易、茶山監測等功能,打造數字化、可視化、交互式的‘茶生態銀行一張圖’,打造南平市全產業鏈構建茶產業大數據服務平台的樣板。”現場有關負責人介紹。(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通訊員 曾大龍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