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一間,我一間,筒子樓裡冒黑煙”,到“小高層,電梯房,城鄉廣廈千萬間”……隨著廈門市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更加規范、保障更加到位,城鎮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人均住房面積由1980年的6.95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30.32平方米,“住有所居”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美好願望,而已成為更多市民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廈門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更加規范、保障更加到位。圖為翔安區新店保障房地鐵社區。黃嶸攝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如今在廈門,如何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讓他們不僅“有得住”,更“住得好”?針對不同人群的不同住房需求,如何一一實現精准保障?帶著這些問題,6月7日,學黨史辦實事“急難愁盼”率先行——廈門“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蹲點式集中採訪活動啟動,第一站走進該市的老舊小區、保障房小區,聚焦“住”的主題,深入挖掘“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創新舉措和進展成效。
30歲老舊小區“逆生長”” 居民家園更宜居
思明區檳榔社區小區改造后,居民通過人臉識別進出樓道。黃嶸攝
走進思明區檳榔社區安平裡小區,昔日破舊不堪的狹窄通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重新鋪設、拓寬的路面,還增設無障礙通道、石板凳和鵝卵石過道。在這裡,有居民休閑娛樂的小公園,有孩子們閱讀交流的共享書屋,連垃圾分類投放點也華麗變身。
老居民們還迎來廈門第一個與部門聯網的老舊小區人臉識別系統。70多歲的獨居老人沈先生三天沒出門,識別系統就將此作為異常信息推送至轄區派出所,社區工作人員和民警第一時間上門查看。了解到沈先生是因為痛風發作才不方便出門,身體無其他大礙時,大家這才放下心來。這場虛驚,讓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活在這裡的安全感。
“感謝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才讓這個已經30多年的老小區煥發新風採。”安平裡小區居民蔡文文表示,以前這裡道路窄、停車難,小區沒有封閉管理,不安全﹔遇到連續下雨,化糞池就堵塞、臭氣熏天。改造后,小區一改以往雜亂無章的舊貌,還騰挪出供老人小孩活動的公共空間。
在離安平裡小區幾百米距離的檳榔東裡,熱火朝天的改造工作正在進行中,工人們正在對小區道路、樓房外立面等進行改造施工。由於建成年代久遠,小區的地下管網大部分老化、淤堵,電網裸露在空中形成隱患不小的“蜘蛛網”。不過,在本月底前,這些市政配套設施就將全部改造,得到全面提升。
“老舊小區改造,首先要以為民惠民為出發點,重在補齊民生短板,小區缺什麼就補什麼、群眾需要什麼就完善什麼、什麼問題突出就解決什麼,以人為本,精准適用,根據社區實際,側重解決群眾特別關注的問題。”廈門市建設局副局長葉文語介紹,自2017年住建部將廈門列為首批15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之一,廈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逐漸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項目組織、群眾參與、資金籌集、長效管理”四大創新機制,並多次被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其他城市推廣。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市建設局堅持學史力行,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走訪、集體座談、民意調查等方式,找准查實基層和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將老舊小區改造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項目之一。
截至目前,廈門累計完成506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居民6.34萬戶,房屋1922棟,建筑面積約475.97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4.58億元。作為廈門市建設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該市計劃完成2.5萬戶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計劃完成投資3.1億元,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資額2.4億元,超序時完成投資額。
不再為房租發愁 不同群體都能找到適合的房子
上周,來自河南的李學記和來自湖南的王錦標成為室友,他們搬進了位於思明區金榜南三裡的租賃房內,這是由廈門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向公交車駕駛員配租的。之前,他們一般選擇租住在城中村的民房,不僅很不穩定,搬了好幾次家,居住條件也不好,房租較為高昂。但現在,他們合租85平方米的兩房兩廳,租金按照市場評估租金的70%計收,每人每月僅需要付600元。說起新房,李學記連連豎起大拇指:“房子很溫馨,還在島內核心地段火車站附近,上下班特別方便。”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護理科的護士肖勝蘭剛剛結束在上海的培訓,正式來到廈門工作。本來很擔心住房問題的她,驚喜地發現廈門面向無住房職工配租公共租賃房,由企業統一申請。於是,她通過程序申請住進了公共租賃房圍裡公寓,與同事合租了一間格局像學生寢室的三人間。平均下來,每人每月僅需要付300元左右的房租,對於像肖勝蘭這樣的新廈門人來說,減輕了許多經濟負擔。
讓李學記、王錦標、肖勝蘭受益的,正是廈門多層次立體式的住房保障體系,多樣的住房保障產品,讓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能一一實現精准保障。
截至目前,廈門全市累計分配各類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約9.53萬套(間),其中保障性租賃房配租約3.74萬套,保障性商品房等銷售型房源配售約2.14萬套,市區兩級公共租賃住房等配租約3.65萬套(間),保障人數超過21萬人。
廈門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副局長陳江生介紹,近段時間,該局還將持續擴大租賃住房供給,著力解決新就業大學生、青年人、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人群等新市民的住房困難問題,並列為“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全面構建“穩租期、穩租金”的住房租賃市場,目前已籌集各類租賃住房3萬多套,年底前可建成投用,預計可滿足8萬人租住需求。李學記、王錦標所租住的,就是首批定向配租給公交駕駛員、環衛工人等五類人群的房源,共計1013套,預計將於7月底全面完成配租入住。
住進地鐵社區 生活教育設施一應俱全
居民在翔安區新店保障房地鐵社區健身。黃嶸攝
上個月,郭志金一家五口住進了翔安區新店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的保障性商品房,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他的兩個孩子正好可以到社區周邊的幼兒園、小學上學。他的妻子在島內上班,社區門口就有公交可以進島,待未來地鐵開通,通勤就將更方便了。
來自湖北黃岡的鄭澤源,在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工作滿三年,拿到屬於自己的2020年骨干人才批次保障性商品房,房子也在翔安區新店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環境好,離我公司坐車也就十幾分鐘,我的小孩今年就要上學了,社區周邊的幼兒園、小學都是步行5分鐘就可到達。”鄭澤源激動地說,“廈門的人才住房政策對‘新廈門人’特別眷顧,讓我們更安心留下來。”
2017年,廈門推出“地鐵站點+保障性住房”,在島外翔安、同安、海滄三區各選址一處建地鐵社區。雖然均規劃在島外,但它們的最大優點就是交通便利。為了讓地鐵社區能夠配套齊全、惠及更多老百姓,在項目策劃前期,教育、醫療、餐飲、購物、娛樂等方便市民生活的配套就與住宅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分期分步實施。
目前,三個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工程均已投用,二期、三期正逐步推進中。此外,除了地鐵社區外,廈門還有十多個在建的保障房項目,將陸續在兩到三年建成。待這些項目建成后,將源源不斷為市民群眾提供保障房,解決住房問題。
“去年,我們全面完成開工建設10萬套保障性住房目標。”廈門市建設局副局長葉文語說,未來,廈門保障房建設還將快馬加鞭,並納入廈門市建設局“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任務清單中。今年,該市計劃推進各類保障性住房竣工1萬套,截至5月底,已完成建設保障性住房3103套。(袁舒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