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著力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發展,農村公路與干線公路、旅游景區有效銜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路網,盤活了鄉村經濟,促進了美麗海島游。
就在不久前,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公布2020年度“我家門口那條路——最具人氣的路”名單,“平潭北部生態廊道Y049”位列其中。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交建局獲悉,目前,平潭已實現全區所有鄉鎮通二級路以上公路,平潭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
旅游資源串珠成鏈
六月盛夏,漫步在平潭北部生態廊道的玻璃棧道,一路白雲、藍天、海水、群山相伴,山光海色在眼前徐徐鋪開。
這是一條“山海相依”的旅游公路,總投資約3.92億元,全線長33公裡,途經白青、平原、蘇澳3個鄉鎮,沿線銜接23個建制村。廊道將平潭長江澳、南島語族及殼丘頭遺址等旅游資源串珠成鏈,實現沿途山、海、厝、漁、道和諧交融。
北部生態廊道,是實驗區打造農村旅游公路樣板工程的生動實踐。
平潭素有“千礁百島”的美譽,但長期以來受限於交通不便,旅游業發展囿於單一型的景區觀光游。如何激活鄉村資源,向全域旅游加速邁進?
破題,從串起分散的旅游資源入手。近年來,平潭堅持“公路+旅游”融合發展,打造北部、南部、西部、環白青鄉生態廊道,有機串聯沿線文化旅游景點和特色鄉村旅游資源,實現旅游效益最大化,助力國際旅游島建設“加速跑”。
今年“五一”期間,平潭接待游客約58.3萬人次,旅游收入約4.9億元,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1.73%和25.53%。
平潭正打造“快旅慢游”旅游新風尚,形成處處皆景、隨處可游的旅游新格局——
約30公裡的南部生態廊道,串起壇南灣、山岐澳、象鼻灣等南部旅游景點。該項目還結合“藍眼淚”元素,採用彩色瀝青和夜光石結合的攤鋪方式對路面進行改造,給游客帶來獨特的視覺享受。
全長10公裡的平潭環白青鄉生態廊道工程前不久開工建設,主線段力爭今年“十一”通車。該廊道以海島漁村景觀為特色,起於長江澳文明路,終於青峰村,途經8個村庄,與北部生態廊道“合璧”,建成后將進一步釋放廊道效益。
以路網建設為抓手,平潭有序推進“鎮鎮有干線”項目建設,通將軍山景區支線、通南海支線、通仙人井支線等線路陸續建成貫通,實現“條條道路通景區”。
路通了,還要“美”起來。平潭大力推進旅游公路綠色生態修復,保護沿線既有植被,優選本土苗木復綠修復,將景觀打造與村落立面、沙灘整治相結合,讓“交通線”加快向“風景線”轉變。
配套設施建設緊跟而上。平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集驛站、觀景台、廁所、形象宣傳為一體的公路旅游驛站,提升旅游公路服務能力。
鄉村振興“經脈”疏通
近日,驅車行駛在平潭鄉道Y022文明路,送果子的物流車、自駕游的小汽車往來其間。
2018年,平潭印發了《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明確完成全區250公裡的縣鄉村道路改造,構建完善干次相連、高效便捷的農村路網。
得益於此,鄉道Y022文明路改擴建為5~6.5米寬,前半段瀝青路面、后半段水泥路面的四級路,起於長江澳,終於中山大道,與環島北路交叉,匯入實驗區高效便捷的交通體系中。
自此,文明路途經的蘆北、洋中、大淵等村迎來“蝶變”契機。
正值瓜果飄香的季節,大淵村目之所及是挂滿果實的各類果樹,家家戶戶即將迎來甜蜜的豐收。“大淵村地廣人稀,村民歷來以農業種植為生,文明路為村裡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銷售開辟了電子商務與物流運輸的快速通道。”大淵村黨支部書記吳仕琦說。
道路改造,助力果農拓寬銷路,實現“路通財通”。
2020年8月,平潭在洋中、黃土墩、大淵等村試點“郵快合作”,整合利用現有郵政、供銷、交通等物流網點和渠道,先后與申通快遞、天天快遞等簽訂合作協議,打通快遞下鄉“最后一公裡”。“通過布設村郵站,各村鮮活農副產品能更便捷輸送至全國各地,刺激電商、現代物流等產業發展。”實驗區城鄉交建中心交通運輸科工作人員林凱峰說。
實驗區成立后,平潭加速構建“多元+快捷”立體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兩縱兩橫五聯”公路骨架網。
構建“精品質”交通,非一日之功。為此,平潭通過拓寬“鄉間路”、補齊“斷頭路”、完善背街小巷等舉措,打通農村公路微循環。
具體怎麼做?平潭實施路長制、鄉村道專管員制度,按照“原生態+現代化”理念,避免大填大挖和水土流失﹔推行工程包模式建設改造農村公路,建設晒網場,從根源上解決漁民佔道補網等違規行為﹔開發智慧路長APP平台,打造公路智能養護與管理平台,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總體規劃、環保傳感等數據與該系統融合。
記者了解到,平潭“四好農村路”2018—2020年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已順利完成。截至2020年底,平潭鄉鎮通二級路比例、等級路比例、鋪裝率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以“品質交通”為抓手,平潭落實新發展理念,鋪就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
平潭綜合實驗區交建局局長潘新雅表示,下一步將以“對外大聯通、對內大循環”為目標,提高農村地區交通通達深度,推動路長制工作常態化、長效化,推進智慧路長APP功能完善和應用,進一步改善重要景點、網紅打卡點等周邊道路路況條件,書寫農村公路管理新篇章。(王鳳山 林霞 張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