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6月7日,廈門市啟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蹲點式集中採訪活動。該活動為期6天,重點圍繞廈門市的“住”“行”“醫”“教”“安”及“業”等六個關鍵字展開,聚焦當地市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住房保障、交通出行、醫療衛生、教育發展、安全保障及就業創業等方面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9日起,人民網福建頻道陸續推出《廈門 “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蹲點式集中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今日聚焦廈門教育發展方面如何緩解“上學難”等民生痛點。
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廈門全市常住人口約516萬人,10年來增加逾163萬人,佔同期福建總人口增量35%多,位居全省第一。
伴隨著此,學位供應不足“就學難”、家校較遠“上學難”、“學生接送難”等,成了不少市民特別是新市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以來,結合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廈門市教育工委著力在全市重點推進兩大項目,為廣大市民群眾緩解“上學難”有關民生痛點。即通過持續推動學校建設、加快學位供給、實施補短擴容行動等,來解決“入學難”問題﹔通過持續推進學校午餐午休工程和探索開展課后延時服務等,來緩解學生家長“接送難”問題。
加快加大教育供給
6月16日,採訪團來到廈門市湖裡區一所在建學校。學校位於該區枋湖片區,原系廈門市交警部門車管所用地。
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名為“梧桐實驗學校”,取意於“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根據工程進度及教育統籌安排,今年9月,該校首期將開辦12個班級,包括小學一年級4個班,二、三年級各2個班,初一4個班。
市民林榮東的家與這所學校的直線距離約300米。目前他的女兒在另一所學校上小學5年級,家校之間,走路需至少15分鐘、穿過2個路口,如果未來上湖裡實驗中學,家校直線距離2公裡多。
“上下班高峰期車輛多,安全隱患多。”林榮東說,今后,如能在家門口的梧桐實驗學校就近入學,會更便利。
湖裡區教育局局長吳雪慧介紹,梧桐實驗學校項目周邊三個社區義務教育學位緊缺,以及枋湖片區新建樓盤多、片區內四所學校的義務教育學位不能滿足群眾需求且沒有擴容空間。為讓有限土地資源最大限度增加學位,梧桐實驗學校項目地塊建設定位,最終被確定為“新建一所48班規模、高品質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並於2020年10月開工建設,未來該校全部建成后,枋湖片區戶籍人口“入學難”問題基本得以解決。
吳雪慧說,目前,湖裡區近期公布的“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清單中,涉及教育的建設項目有6個。今年除了計劃建成梧桐實驗學校,還將建成4所幼兒園,預計可新增學位3480個。今年5月,該區還率先在廈門實施“多校劃片”實施方案,該方案將在梧桐實驗學校等2所學校首次實施,2所學校除了承擔片區內適齡兒童入學接收任務外,還承擔相鄰片區溢出生源的接收任務。
據悉,“十四五”期間,湖裡區每年將新建一批學校作為該區“為民辦實事”項目,進一步加大教育供給。到2025年,該區預計建成20所公辦幼兒園、將新增約7200個學位﹔計劃建成義務教育學校13所,預計新增2.7萬個公辦義務教育學位。期間,還將著力加大公辦教育設施建設,大力推動低端民辦校(園)轉型升級或逐步退出,力爭2025年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達55%、各類示范園達65%,普惠率達91%﹔新增公辦學校學位3萬個,隨遷子女就讀公辦校或示范性一級民辦校比例達90%。
湖裡區加快加大教育供給,是廈門市著力加快加大教育供給的縮影。數據顯示,2021年該市全市計劃建成48個中小學幼兒園項目,新增學位5萬個。截至5月底,已建成22個,新增學位數2.2萬個。
推行“午餐午休及課后延時服務”等民生工程
孩子上了學,不少家長又面臨“接送難”困擾,特別是放學后孩子如何妥善安置,是許多家長的煩心事。
“學校有了午餐午休工程、課后延時服務,家長是真省心。”廈門六中初中部校區初一學生家長許暉說,她家住廈門市濱北片區,家校之間算是比較近的,且自己時間還相對較自由,但即便這樣,如果學校沒有開展午餐午休工程和課后延時服務,那也是難題一個。
該校副校長李志東說,該校率先在廈門開展“午餐午休工程”及“課后延時服務”,成效得到認可。
據悉,廈門六中初中部校區生源,多數是東渡一小、東渡二小的學生,學生家長們普遍渴求學校能提供午餐午休服務。為回應這一需求並響應廈門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倡議,結合學校實際並經家長們同意,2019年6月起,學校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選定一家餐飲公司作為該校區午餐配送單位,當年9月起開始實施午餐午休服務。
廈門六中初中部校區,午間教室成“食堂”。 廈門市委宣傳部供圖
數據顯示,目前廈門六中初中部學生2218人,午餐用餐學生約1800人。享受午間課后延時服務學生約2000人,全體教師參與午間管理工作。
此外,廈門六中初中部校區在下午放學后還提供課后延時服務,並不斷豐富延時特色服務課程,持續發展特色服務課程。其中,特色之舉是,把學校社團活動融入其間,每周三組織部分學生參加科普教育、藝術興趣特長培養、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常規之舉則是,每天下午分年段開展體育鍛煉,各年段下午延時時間還開展自主閱讀、輔導作業等,同時開放圖書館、舞蹈教室、音樂教室、皮影工作坊、管弦樂隊排練室、人工智能教室、體育器材室等,用於服務課后延時活動。
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鄭朝南介紹,今年以來,廈門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持續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共梳理出面向學校、學生、教室及市民的4大類共20個辦實事項目。其中,不斷推行學生午餐工程、擴大課后延時服務覆蓋面,是面向學生的9個項目中受益人數最多的兩個項目。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廈門市六個區全部實施課后延時服務,共有395所小學和初中學校的31.6萬名學生接受課后延時服務,學生參與率63%,學校覆蓋率94%。其中,中午時段,有307所中小學校為22.5萬名學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務,較2019年底新增142所,新增在校用餐學生7.2萬人。下午時段,有195所小學為11.2萬名學生提供放學延時服務。
著力提升教育品質
翔安區是廈門最年輕的行政區。近年來,該區快速提升發展的教育引人矚目,也讓當地不少民眾欣喜不已。
黃連春是翔安區某新建小區業主。一個多月前,為了孩子“幼升小”報名,她下定決心將孩子思明區集體戶移至該小區,變為“家庭戶”。她說,家安在這裡,而翔安區整體教育質量也在快速提升發展,特別是小區所劃片的學校,讓他們一家“沒什麼可糾結的”。
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新學校校門。 廈門市委宣傳部供圖
她的孩子將入讀的是廈門市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這所學校曾名為“歐厝小學”,原來僅有6個班,是翔安區著力教育提升的生動寫照。
該校校長劉楊介紹,今年8月,學校將喜遷新址,新學校坐落在翔安區澳頭特色小鎮,擬開辦36個班,可提供1620個學位,且集創客中心、成長文化中心、藝術中心、健體中心於一體的多功能及專用教室一應俱全,“將極大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我們將見証新學校的發展”,同為該校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刑雲霄說,孩子今后在這裡就讀學習,學校的教學品質她信得過。
除了校園環境、硬件提升外,學校最讓家長們動心的是其“軟件”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其中,該校牽手清華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廈門愛樂樂團致力於打造出一所“讓人記得住”的學校。此外,該校教師團隊,將由面向全國招聘、遴選出的校長領銜,教師中不乏廈門市專家型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區級骨干教師等。
翔安區教育局事務受理中心主任王永靈介紹,2019年確定“教育擴容行動計劃”以來,該區已有75個項目列入該行動計劃庫,佔廈門全市同類項目1/3強,翔安區第六實驗小學正是其中之一。而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區更加快推進教育發展,除了加快推進學校項目建設和改擴建,加大教育供給、補齊該區學校數量相對較少的民生短板外,還著力通過各種舉措提升教學品質,力圖縮短島內外教育發展差距,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