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寧生態產業集聚:老區山水如畫 農林點綠成金

2021年06月21日08: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福建建寧生態產業集聚:老區山水如畫 農林點綠成金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福建建寧生態產業集聚:老區山水如畫農林點綠成金

  建寧蓮海風光。 建寧融媒體中心供圖

  建寧,地處福建西北部的老區蘇區縣,也是國家級生態縣。當年保護紅軍的千山萬壑綠水青山,如今釋放生態紅利,當地真抓實干,從“旅游+”到“+旅游”,建寧農業與旅游,工業與旅游,體育康養與旅游正實現全產業融合。

  綠色賦能,走好特色產業路

  一株蓮,一顆梨,一粒種子,能產生多大效益?在閩江源頭建寧找到了答案。

  “今年是個豐收年,種蓮收入30多萬,雜交水稻制種收入6萬元。”盤點一年下來的收入,建寧縣裡心鎮花排村的宏壘家庭農場李崇芳樂得合不攏嘴。今年他借助家鄉的特色生態資源優勢,不僅在農場內種植了100畝蓮子和40畝雜交水稻制種。除此之外,他還管理了200棵梨樹,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山上種梨,又種桃,田裡還有建蓮和一大片的雜交水稻制種,這是建寧縣農民的“致富套餐”。這些特色農業已成為建寧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如何讓現有農業資源多點開花?近年來,建寧縣打破傳統特色農業的發展瓶頸,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激活農業“一池春水”。

  走進素有“由贛入閩第一村”美稱的裡心鎮上黎村,一家家小院,掩映在爛漫花叢中,孩子在門前的平地上玩耍,老人們坐在小板凳上享受“日光浴”,不時傳來朗朗笑聲,眼下,上黎村越來越美,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這些年來,老區建寧人民立足當地農業特色資源優勢,把“三子”產業作為縣域支柱產業、富民產業來發展,組建專業合作社,實施標准化種植,提高農產品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

  目前,建寧縣蓮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23.4億元,梨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8.51億元,雜交水稻制種全產業鏈產值19.43億元,其中“三子”產業一產產值達12.41億元,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建寧成為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是“中國黃花梨之鄉”和“中國建蓮之鄉”。

  建寧梯田風光。 建寧融媒體中心供圖

  業態融合,造綠色產業集群

  6月20日,建寧縣濉溪鎮坪上梯田蓮海宛如一幅生態水墨畫。走進荷塘,游客們拿出相機,拍攝殘荷之美。

  眼下,鄉村生態旅游成為了山區建寧的一張“金色名片”,不僅帶來了人氣,還帶旺了當地旅游、餐飲、零售、農副產品等行業,讓農戶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

  高峰村,曾是建寧縣最貧窮的村。窮根子在於缺乏農業生產資源。可背靠著有“秀起東南第一巔”之稱的金鐃山,高峰村有豐富物種和清澈水質,這樣的資源用好了,就能讓村子改天換地。

  綠水青山守出了財富。從2010年開始,高峰村通過人居環境的治理,為鄉村游打開了通路。同時,村裡推行“股東+員工”“房東+業主”“技能+服務”三大創新發展模式,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讓村民參與旅游管理與服務,將農戶的生產、生活及家居環境與自然旅游緊密結合,形成了“生態+”“農業+”“康養+”為核心的鄉村休閑旅游格局。

  高峰村的嬗變為建寧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窗,建寧巧妙利用山區資源優勢,走旅游的新路子,變農業為景色,變山水為景觀,變村庄為景區,不僅做旺了人氣,還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更拉長了農村生態經濟產業鏈。

  眼下,建寧縣的青山綠水,吸引來越來越多的好項目、大項目。

  在明一國際生態高新科技園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調試嬰配奶粉基粉生產設備。明一國際生態高新科技園位於建寧縣經濟開發區,是省重點和省行動計劃項目,總投資7.2億元,佔地417畝,項目分兩期建設,共新建標准廠房17.2萬平方米,現擁有全自動濕法生產線1條和全自動干法生產線5條,年產乳粉2.5萬噸。園內世代生態低溫奶生產項目已建成生產線5條,日處理鮮奶200噸,年加工巴氏殺菌奶、發酵酸奶、發酵乳飲料等乳制品6萬噸。

  “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份,村民變股東,讓村財和百姓雙增收。”建寧縣主要領導介紹說,近年來縣裡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集群,不僅接入食品加工業的第二產業,還連接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等第三產業,重點抓好乳業產業鏈和種業、果業、蓮業以及無患子精深加工,培育明一國際海峽雲上牧歌田園綜合體一二三產融合范本和“五子”百億全產業鏈、特色食品加工百億產業集群,形成了區域特色生態工業聚集。 (曾程 陳曉星)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