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一地一亮點 走出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路”

劉卿

2021年06月28日17:13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從鼓樓區的“紅色小廣播”到台江區“茶攤上”的黨史宣講,從倉山區“南台少年”的紅色基因傳承到晉安區“助農在新店”助力鄉村振興……福建福州以“一地一亮點”的區域差異,走出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特色路”。

截至今年5月,福州各縣(市)區已基本建成街鎮文明實踐所171個、初步建成村居文明實踐站2000多個,鄉鎮(街道)文明實踐所、村(社區)文明實踐站已基本實現全覆蓋,成立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1萬多支,擁有140多萬名志願者,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累計7萬場次,惠及群眾700多萬人。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福州市委文明辦聯合有關部門成立了2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包括17個講習基地和8個不同特色實踐基地。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黨史學習教育、紅色資源開發、文明實踐供需平台搭建、志願服務品牌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推進等方面,發揮強有力的助推作用,對基層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15分鐘志願服務圈”,解決群眾志願服務“最后一公裡”問題發揮實效。

特色+創新 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新陣地”

“手拍鑼響不停,慶祝建黨一百年﹔舉國上下謳歌黨,永遠跟黨向前行……”在福州市台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茶亭書場,福州市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張彬官一首充滿“蝦油味”的評話版《永遠跟黨走》聲色並茂,唱到高潮處,現場不少市民也跟著哼唱起來。

一片鐃鈸、一塊壓靜、一把折扇、一根竹筷,66歲的張彬官這“福州評話”一唱就是四十幾年。張彬官說,他們團隊16人,周一至周六每天輪番去茶亭書場或南公書場唱評話,往年表演主題多是百姓生活、民間故事等,今年新編寫的黨史故事結合當地風俗,觀眾也十分喜歡。

這樣獨具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場景,是福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耕教育基地建設的一例,在“建黨百年”的特殊之年卻並不獨有。在鼓樓區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普通話、福州話等多語言播報的“紅色小廣播”既接地氣又方便收聽,播音員將黨史學習教育、閩都文化和理論熱點等通過話筒傳遞,群眾隻需一部手機、一副耳機就可以“學習隨身聽”。

播音員正在錄制“紅色小廣播”節目。鼓樓區委文明辦供圖

鼓樓區“紅色小廣播”,台江區茶亭書場和南公書場,長樂區“塔山講壇”,福清市的新思想學習朗讀驛站,閩清縣“梅城開講”和“乃裳講壇”,連江縣田園文藝“輕騎兵”……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福州市各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揮地域特色,創新宣講形式,移動式宣講“陣地”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宣講主題從中國共產黨史到社會主義發展史,從革命英雄到時代楷模,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深受群眾喜愛。

當休閑廣場變成理論廣場,田間地頭變成農業課堂,農家院子變成學習園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成為學習傳播科學理論的大眾平台、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陣地。

紅色+教育 傳承紅色基因扮靚“新底色”

倉山區煙台山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小小“南台少年”身戴擴音器,個子雖小音量卻不小,講起煙台山歷史頭頭是道。“閩海關稅務司官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証,記錄著八閩海絲的繁榮滄桑……”9歲的劉雲裳雖然只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但她的志願服務時長卻已累計有22個小時。

小雲裳說,成為“南台少年”后,學習了不少煙台山建筑背后的故事,也是這些歷史故事讓她“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學習奮進”。“游客們對我講解的歷史很感興趣,常常因為講得精彩為我鼓掌。”小雲裳十分喜歡她現在“南台少年”的志願講解身份。

9歲的劉雲裳正在煙台山景區為游客們提供志願講解服務。倉山區委文明辦供圖

以志願講解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台江區,也有這樣一支“紅領巾志願講解隊”,隊伍由100多名小學生組成,分散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台江區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等景區景點,自2018年發起至今,已開展200余場志願講解活動,累計超過1400人次志願者參加,服務時長超2600小時,服務對象超3萬人。

“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紅色基因植根於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賡續於一代代人不懈奮斗的事業中。為滿足文化資源少的城區特別是農村未成年人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需求,實現優質文化資源共享,福州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資源,通過開展系列文明實踐活動提升青少年素養。這閩侯縣的“小伙伴志願服務隊”扎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13個公益小課堂﹔福清市“科普進校園服務隊”以學校需求為導向,推出“科普劇場”“科學表演秀”等活動,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提升科學素養。

福州不僅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發揮當地紅色資源優勢,講好紅色故事,加強紅色教育,通過整合文明實踐資源,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按需投放、精准配置,實現優質文化資源的公平配置。這不僅將教育宣講根植於群眾,更將其傳承至下一代,讓紅色成為新時代接班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

線上+線下 搭建文明實踐供需“新平台”

又是一年畢業季,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王同學正在犯愁,即將離校,書籍、資料、筆記該如何處理?苦惱的問題得到解決,源於“志願福州”微信小程序。“室友跟我說,學校志願服務隊發起了‘文明離校 愛心捐贈’活動,在‘志願福州’可以搜到,我立馬注冊賬號,報了名。”王同學說。

為推進福州市文明實踐供需平台建設,“志願福州”於今年3月正式上線運行,並實現與《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打開小程序,各類志願服務選項一目了然,參加活動、加入組織、計時榜單、數字地圖、信息查詢、自助服務、常見問題、咨詢求助等類目清晰可見,操作簡單。據了解,截至4月24日,該平台上注冊志願者147.8萬人,注冊志願服務組織2.6萬個,發布志願服務項目24.3萬個,記錄志願服務時長5381萬小時。

在“志願福州”首頁菜單,“數字地圖”導航引起用戶注意。一幅地圖,紅綠黃藍的位置標記,將福州所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地、所、站囊括其中。根據位置定位,“數字地圖”推薦距離用戶最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志願服務活動陣地的地址、聯系方式、服務項目等信息齊全,導航、直撥聯系電話等功能一鍵連接,還與“e福州”、“志願福州”手機端、“福州微文明”微信公眾號等平台互聯。

在福州,各區都在探索建立文明實踐的供需對接服務機制。晉安區的“志願晉安”微信小程序,鼓樓區的志願服務管理平台、“智慧鼓樓”平台,均以大數據、雲平台的技術手段,讓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和活動“一碼可查”“一圖可視”。

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群眾點單、中心制單、所(站)派單、志願者接單的“四單”模式讓廣大市民更多參與到文明實踐活動來。同時也為服務對象提供點對點、一對一的定制服務,暢通服務雙向對接與認領,方便市民就近、就便參與志願服務。

黨建+服務 突出志願服務品牌“新特色”

“如果沒有社區上門幫助,我可能就成盲人了,社區‘丫好’(注:福州方言,意為‘非常好’)。”家住洋頭口社區河口小區的75歲孤寡老人邵敏,眼睛模糊已有一段時間,還曾被絆倒過幾次,但因其生活靠低保金、慰問金維持,老人擔心花錢太多,一直不敢到醫院檢查。好在社區網格員上門巡查時,聽老人“說事”,得知了老人的難處,洋頭口社區聯系醫院、申請救助基金,幫助老人做了白內障手術。

聽群眾“說事”,讓群眾“議事”,幫群眾“理事”,向群眾“晒事”,邀群眾“評事”,這樣特色的“五事工作法”,為台江區的居民解決了不少“急難愁盼”。據統計,2020年以來,社區實踐站累計收集群眾意見建議984條,解決問題927個,辦結率94.2%﹔向群眾“晒事”500件,群眾滿意率98.9%。該工作還入選了全國100個優秀社區工作法。

台江區茶亭街道洋頭口社區居民邵老伯為社區送來感謝信。台江區委文明辦供圖

台江區的“五事工作法”是以黨建引領,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走心、走深、走實,實現服務群眾精准有效的亮點做法之一。

鼓樓區挖掘轄區特色資源,培育三坊七巷社區劉家大院名人家風家訓館、鼓西街道“愛心銀行”等具有良好社會效應的文明實踐點﹔馬尾區“船政少年”文化志願者、“以技促能,以樂促智”支教幫扶等志願服務品牌﹔閩侯縣“喜娘”宣講隊、“青橄欖”志願合唱團等文化宣講品牌,同時打造“山歌唱理論”宣講品牌——鴻尾盤詩會,理論宣講結合“潘詩”文化,設立盤詩演唱點,自編自演盤詩活動。

為傳承閩都非遺文化,筑牢文明實踐之基,作為福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非遺研學基地,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以“福樂”“福匠”“福韻”“福傳”“福人”元素,展示閩都優秀傳統文化。截至4月,累計接待游客6萬余人次,推出“古厝戲台”專場演出、文化沙龍、手作課堂、研學體驗等活動50余場,以文化為載體深入推進文明宣傳教育,傳播時代文明風尚。

為推動文明實踐長流水、不斷線,推動資源和力量下沉,福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計實施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融入生活、常態長效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品牌,推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真正實現廣覆蓋、能落地、可推廣、有實效。

黨員+群眾 推動為群眾辦實事“新實效”

“我家的蜂蜜,不管有多少,都能當季賣出去,一點兒也不剩。”晉安區壽山鄉前洋村的44歲陳晶對區委文明辦的助農幫扶很是感激。她說,以前自家產的農作物很難外銷,現在好了,村裡的蘑菇、蜂蜜、筍干、青紅酒等都可以賣出去,不僅銷售渠道不收取任何費用,農產品產業鏈還幫助村裡的殘障人士找到了謀生出路。

群眾需求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晉安新店鎮的“助農在新店”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通過平台輻射、特色創新、共建共享,助力北峰山區鄉村振興。該平台創新“線上助農”“直播帶貨”等扶貧助農新模式,採取“政府牽頭+資源整合+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運作模式,社區黨員志願者成立“助農直播團”,借助“黨建超市”“黨群直播”線上直播平台和“晉農優品”線上電商平台,全方位推介銷售北峰山區農產品和生態游,將優質的農產品、豐富的旅游資源與消費者連接在一起。

截至今年5月份,“精准助農”項目已與北峰山區70余家農戶農企建立合作,發動19個黨組織認種北峰山區閑置耕地,開展“公益助農”志願活動千余人次,開展直播27次,銷售農產品品種50多種,為農企農戶創收110余萬元。

社區志願者網絡直播帶貨,助力北峰山區農產品銷售。晉安區委文明辦供圖

同樣,閩清縣三農服務超市以“梅好閩清”農產品、農旅電商平台和縣域智慧農業服務平台、“1+N”產業鏈科特派服務等創新舉措助力鄉村振興。目前,該縣已聯合開展消費扶貧、年貨主題展銷等65場次,對接各類電商平台15家以上,助力累計銷售300萬斤以上滯銷農產品。

鼓樓區錦江社區新時代長者“食堂+學堂”,不僅解決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吃飯難”問題,還為老年人開設學習課程,一“場”多用﹔連江縣“兩岸一家親,海漂一起請”海洋生態保護行動,守護連江、媽祖的共同家園﹔福清市160支“河小禹”青年志願服務隊和66支“紅領巾小河長”少年先鋒隊,為護衛“母親河”貢獻力量……

福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落腳點,推動扶貧幫困、衛生環保、法律服務、助學支教等方面的志願服務走深走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