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翔安區檢察院:紅色根脈永傳承 檢察為民顯擔當

一直以來,紅色基因融入廈門市翔安區檢察院的發展脈絡之中,一代代翔安檢察人以赤忱之心守護著這方熱土。
走進新時代,翔安區檢察院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進一步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高質量檢察履職為翔安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
筑牢思想根基,打造學習型檢察院
學習百年黨史,筑牢信仰根基。今年以來,翔安區檢察院在開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過程中不斷深化政治理論學習,堅持院領導班子帶頭學,以黨支部會議、中心組學習等形式,圍繞“一條主線四個專題”,結合本職工作進行專題研討。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聚焦各環節任務,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各黨支部的學習進度、內容、方法,細化方案措施,引導全院干警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走深走實、見行見效,打造學習型檢察院。
革命文物蘊藏著“黨史密碼”,是黨史學習教育的寶貴財富。保護革命文物,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去年9月,翔安區檢察院便成立了文物保護調查小組,由檢察長作為承辦人,檢察官歷時3個多月、50余次走訪摸排。
走訪過程中,檢察干警們發現,部分革命文物存在牆體粉層空鼓、剝落,門窗、雕花件殘破缺失,外牆、保護標志遭受不同程度的劃傷、涂污等現狀,周圍還出現未經批准挖掘作業、搭建鐵皮屋等違建行為,有些文物缺乏日常巡查監管。
充分調查取証后,去年12月1日,翔安區檢察院向有關責任單位送達廈門市首份文物保護方面的檢察建議。經過多部門通力協作,建議內容正變為現實:中共同安縣委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的涂污、損壞處,如今均已修復﹔翔安區文物巡查保護長效機制,已具備基本雛形……文物古跡正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
創新為民舉措,打造親民型檢察院
學以致用,以干促學。今年以來,翔安區檢察院將黨史學習教育轉化為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實際行動,以“便民為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成並立項4個重點改革創新項目,完善為民舉措,打造親民型檢察院。
村民不懂法、不識字,產生矛盾糾紛需要維權,該去哪裡尋求法律援助?遇到涉檢問題又該如何正確表達訴求……針對村民的困惑,6月3日,翔安區檢察院在翔安區金海街道后村社區設立“社區檢察工作室”,對社區檢察工作進一步規范、提升和優化。
早在2012年,翔安區檢察院便在新店鎮后村社區挂牌設立福建省首個“社區檢察官室”。如今,“社區檢察官室”升級為“社區檢察工作室”,推出“法律咨詢、申訴控告、矛盾化解”三項機制,讓檢力下沉,更好地運用法治力量助力社區治理,促進檢察環節訴源治理。“家門口的檢察院”讓后村社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有效解決各種法律問題。
“社區檢察工作室”的全新升級,是翔安區檢察院努力打造親民型檢察院的一次生動實踐。近年來,翔安區檢察院圍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勇於推陳出新,將“初心、匠心、恆心、親心”融入各項檢察業務,著重研究檢察職能與群眾司法需求的契合點,破解群眾檢察需求的痛點難點問題﹔通過探索建立公益訴訟舉報獎勵制度、建立案件程序性信息短信告知犯罪嫌疑人家屬機制、開通控申微信小程序、打造司法救助“翔檢模式”等,推出一系列便民為民舉措,讓群眾享受更加優質、高效、貼心、實在的檢察服務。
6月7日至11日,翔安區檢察院還開展“檢察聽証:讓公平正義看得見”第二屆新時代檢察宣傳周活動,通過組織公開聽証、舉辦檢察開放日、開展“普法集市”等活動,打通送法進基層的“最后一公裡”。
檢察聽証是提升檢察工作公信力、增強檢察機關辦案透明度的重要途徑。今年年初,在辦理一起故意傷害案時,了解到年僅20歲的受害人身受重傷且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翔安區檢察院主動聯系法律援助中心為其提供幫助,並緊急啟動司法救助程序,同時,邀請福建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偵查機關辦案人員參加司法救助檢察聽証會,這也是翔安區檢察院開展的首次司法救助檢察聽証會。
聽証會中,承辦檢察官向聽証員公開案情及救助標准,聽証員圍繞是否進行司法救助及擬救助金額是否合理進行評議,充分體現了檢察機關以人為本、公開公平公正的執法理念,讓人民群眾對檢察機關辦案過程看得見、聽得見、能評價。最終,翔安區檢察院為受害人發放8萬元的司法救助金。
近年來,翔安區檢察院始終把檢察聽証作為提升司法透明度、贏得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真抓實干、常抓長推,2020年來,共針對擬不起訴、公益訴訟、司法救助等案件開展公開聽証會13場,為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