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 筑牢防疫首道防線

疫情形勢復雜多變,一線抗疫仍在繼續。作為戰“疫”主力軍,福建泉州市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逆行出征:他們有的第一時間馳援前線,連日來輾轉高中風險地區支援全員核酸檢測工作,有的奔波在轉運病例及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的途中……更多的人,則是堅守在各自崗位。烈日炎炎,防護服內的衣物早被汗水浸濕,有人中暑,更有人暈倒,然而沒有人喊累,沒有人退縮,就連備戰休息時,也是“若有戰,召必回”。
連日來,泉州的醫務工作者們,正用血肉之軀為百姓筑起防疫的第一道防線,隻因他們心中都有一個信念——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疫”線的特殊生日
泉港發現疫情后,泉州市衛健委及時調配醫務力量,抽調900多名醫務人員前往支援。作為首批支援泉港的隊伍之一,泉州市兒童醫院門診部主任兼醫務科副科長王強10日晚就帶領32名隊員抵達泉港。
“那天晚上10點左右接到備勤通知,11點半左右從泉州中心市區出發,12點多到達泉港區界山鎮,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往採集點工作,一直忙到11日凌晨4點多。11日中午又開始出勤,一干又是到12日凌晨。”回憶起“首戰”的情況,王強印象深刻。如果不是妻子提醒,他早就忘記11日正是他的生日。
“那時候已經是12日凌晨,后來隊員們知道我生日,紛紛跟我說‘生日快樂’,雖然很累,但心裡很開心。”王強說。
入戶採樣“一個都不能少”
14日,馳援泉港的市第一醫院婦科護士陳梅珍與三位同事來到錦山村,在開展核酸採樣時得知,村裡還有四五十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沒採樣。她和同事商量了一下當即決定,兵分三路,入戶採樣,一個都不能少。
“由於村部的採樣點要到晚飯后人才會比較多,我們決定留一個人在釆樣點。三個人跟著工作人員分三路為行動不便的村民入戶採樣。”陳梅珍說,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走在農村巷子裡,才發現穿著鞋套顯得很笨重。但一想到前方有人等著他們採樣,陳梅珍和同事加快步伐。
在一位百歲老奶奶家裡,老奶奶吸著氧氣臥床休息。陳梅珍示意她張嘴,可老奶奶努力嘗試,嘴都張不大。“我說,奶奶您放鬆、別緊張,我用壓舌板輕輕幫您。”陳梅珍說。採完核酸后,陳梅珍一刻也不敢多停留,因為后面還有其他群眾等著採樣。
到最危險的地方去
“雖然每次接到任務時,心裡難免有些緊張,但抗擊疫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就算是最危險的地方,也必須去!”作為第三批被派往發現確診病例的泉港區界山鎮界山村等地的醫務工作者,這幾天,泉港區醫院綜合外科護士陳梅梅投身於核酸採樣的戰斗中。
陳梅梅介紹,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她和其他同事就向組織遞交了請戰書。“看到第一批隊員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我們接到支援的命令肯定要頂上去,不然他們倒下了怎麼辦?”陳梅梅說。
“每次去到村裡,村民早早就排好隊伍等著我們。”陳梅梅說,“現場秩序很好,群眾都很配合。熱心的村民還會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飯,送飯的時候還說‘你們醫務人員真是太辛苦了’‘真是太謝謝你們來支援我們村’……聽到這些,再辛苦都值得了!”
抗疫一線“擺渡人”
疫情防控戰役中,有一群人一直默默無聞,他們爭分奪秒,奔跑在接送轉運病患、密切接觸者的最前線,甘做抗疫一線“擺渡人”。在豐澤區東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有這樣一位“擺渡人”——司機陳奕榕。
陳奕榕是一名退伍軍人。“我們這段時間主要負責密切接觸者和次密切接觸者的轉運工作。”陳奕榕說,“因為我們東海街道隻有一輛專用車,所以任務會重一些,特別是本地病例出現后,就會更忙,幾乎每天都會接到2—3次出車任務,每次出車都在2—3個小時,每天回到單位基本上都是凌晨三四點。”
由於每天出勤回來時間不定,陳奕榕已經一周沒回家了。“家裡人還是很擔心,老母親更是很挂念。”陳奕榕說,“不過,這是我們職責所在。相信隻要共同努力,疫情終究會過去的!”(郭雅瑩 林弘梫 萬馨璟 庄海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