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之間那道“坎”,變平緩了嗎?
在福建省級幼小銜接試點——福州市晉安榕博小學,一年級戶外活動區增設了以科技閱讀和繪本閱讀為主的閱讀角,創設了童印區讓孩子玩拓印,操場地面上還畫了格子和沙包圓盤。這些區域與榕博幼兒園一致。上圖為小學一年級的閱讀角。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通常被稱為“幼小銜接”,是許多孩子受教育之路上的第一道“坎”。在成人眼中這道“坎”似乎並不陡峭,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讓不少家長和孩子感到困惑。
今年4月,教育部出台《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部署。經過半年精心准備,上月中旬,福建省遴選出10個縣(市、區)和66所學校(幼兒園)為省級幼小銜接實驗區和試點校(園),啟動幼小銜接改革實驗試點工作。
在全國“雙減”的大背景下,這次的改革帶來了怎樣的入學新變化?學校又將面臨怎樣的挑戰?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游戲化教學
進入小學課堂
“今年的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我們沒怎麼見到站在校門口哭鬧不肯上學的孩子了。”盡管時間已過去兩個多月,福州市晉安榕博小學副校長江芝芬回憶新學期開學,語氣中仍流露出一絲欣喜。
記者探訪當日的上午9時許,榕博小學一年(8)班的課堂上,數學老師正帶著同學們屏氣凝神聽完一段鼓點音頻,然后指導大家嘗試用拍掌的方式還原方才的鼓點,以此學習“找規律”。
不隻數學課,今年的一年級課堂,同學們“玩”的時間挺多——體育課的熱身是游戲﹔音樂課唱唱跳跳像小音樂劇﹔科學課動手實驗自不必說,就連語文課的生字和拼音,老師也帶著同學們“開小火車”,以接力朗讀等方式來復習。
不僅如此,在新生教室前的空地上,課間時,孩子們踏著“機器人小胖”的彩繪圖案,爭著玩跳格子、扔沙包﹔課后服務時間,“太空艙”科技繪本閱讀區、棋類游戲區、童印工坊成為他們最喜歡扎堆的樂園。
“我喜歡上小學!”在童印工坊活動區,一年級新生王若菡在油泥上刻好了一匹馬的圖案。她開心地跑前跑后,向老師和小伙伴展示。在她和許多小伙伴的眼裡,新的校園生活沒有太多陌生感,依然有趣好玩,像是在“長大了”的幼兒園。
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學校環境,是幼小銜接試點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幫助孩子們順利幼小銜接的,遠不隻這“似曾相識”的環境。
“我們在8月28日、29日上午專門組織新生進行入學適應培訓,包括熟悉校園環境、作息時間,認識新班級、新同學、新老師,熟悉放學路隊安排等。開學后,拉長以往隻有幾天的開學適應教育,將一年級特別是上學期作為入學適應期,讓每位教師都系統設計好一學期乃至一學年的幼小銜接教學工作計劃並安排好適應教育的課程內容。”榕博小學校長吳志誠說,“我們還選擇兼具教學經驗和親和力的老師來教低年級,並安排他們到幼兒園聽課,進一步提升課堂語言表達能力。”
本輪改革試點中,另外兩對省級幼小銜接工作試點校(園)——晉江市第六實驗小學與第二實驗幼兒園,浦城縣水南中心小學與水南中心幼兒園,也有類似的嘗試。
“我們將傳統的‘狹長走廊+教室’的校舍布局,變成‘教室+客廳+衛生間’的新環境,將2至3個新生班級組合成一個‘小社區’,設置圖書角、藝術角等共享區域,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社區活動。”晉江市第六實驗小學校長李雪強說。
浦城縣水南中心小學校長鄧曉楨和水南中心幼兒園園長周曉霞介紹說,中心小學與中心幼兒園共同開展繪本閱讀、親子閱讀活動,實現課程與情感的對接。兩家單位還聯合開展“樂享田園,生活自然”課程,幼兒園開發勞動實踐基地“開心農場”與小學一年級開展綠色校園“認領植物寶寶”主題活動相銜接。
期待“家-校-園”三方
更多合力
相較於小學方面的改變,幼小銜接的另一頭——幼兒園表現得更加從容。
以榕博幼兒園為例,這家省級示范幼兒園設有空中農場、空中足球場、拓印課堂、益智游戲區、繪本閱讀角,營造游戲、實踐、體驗、探究的教育環境。同時通過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主題活動、家園互動等課程實施路徑,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學習適應等方面入學准備。
“‘零起點’不等於‘零准備’。科學的幼小銜接必須要兼顧兒童身心發育的全方面,這是優質幼兒園一直堅持的做法。”榕博幼兒園園長林雲芝說,“我們正在與榕博小學建設聯合互訪、協同教研、‘家-校-園’共育機制,採用主題教研、聯合備課、教學展示、集中評課、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教師在兒童發展、課程、教學、管理方面的研究交流,實現理念和實踐上的深度銜接。”
晉江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何秀鳳說:“我們把幼兒小學入學准備關鍵素質培養細化到每日生活、學習環節中,做到科學規范。搭建家、校、園三方溝通平台,組建幼小銜接專項課題組、教研共同體。與晉江市第六實驗小學開展線上、線下聯動教研,共同形成跟蹤、反饋、調整的良性循環。”
幼兒園的教育主要是以游戲形式展開,而小學教育則以系統的學科教學為主要形式,並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作保証。這種客觀差異的存在形成了幼小銜接中“坎”的坡度。採訪中,試點小學和幼兒園的負責人坦言,在以往的評價體系之下,堅持科學的幼小銜接顯得幼兒園方面有點“一頭熱”﹔但在如今“雙減”尤其是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的政策支撐下,小學方面的顧慮被明顯打消。
“重視教學質量的老師,通常都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應對幼小銜接。因為他們深知,學習過程本身是一種平穩的成長過程,而不是單純地看學生能考多少分,對年齡小、低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老師們不會因為取消筆試就選擇‘躺平’,但他們同時也非常希望,家長們不要過度焦慮。”一所參與改革試點的小學的負責人表示。
這個觀點已經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可。在記者隨機採訪的20多名一年級學生家長中,他們反饋較多的是:“這兩個月確實沒有太多雞飛狗跳的情況”“娃挺願意去上小學”“親子共讀的時間多了,和娃交流的內容變得更豐富了”。
採訪中,一部分家長也流露出“筆頭作業訓練量不夠,最終到了三年級就‘開盲盒’”的擔憂。對此,多家試點小學的負責人態度是:幼小銜接的內容中,“適應”是最關鍵詞,當前小學已經調整了一年級課程安排,合理安排內容梯度,減緩教學進度,並將採取更多更靈活的方式加強家校溝通。教育者們認為,家長應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增強孩子自理能力、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等方面,讓家、校、園各司其職又共同促進,形成更強大的合力。
部門行動 部門行動
省教育廳:形成“雙減”背景下的幼小銜接福建方案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黃楓
幼小銜接工作是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工作重要內容。今年,省教育廳制定出台福建省《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幼小雙向銜接機制、搭建幼小聯合教科研平台、啟動幼小銜接改革實驗試點、強化專業引領支撐、創設銜接校園環境、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建立“家-園-校”共育機制、強力推進綜合治理等8大舉措。
此外,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福建幼兒教師培訓今年首次納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並將幼小科學銜接相關專題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培訓計劃,更新教師教育理念。
這些舉措聚焦幼小銜接的關鍵點——幼兒園和小學的雙向銜接。據介紹,福建省在試點工作中,省級建立每年定期教學研討制度,開展優秀案例遴選,積極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以點帶面,分層推進﹔同時組建由高校兒童衛生健康、兒童心理行為、特殊教育等領域專家以及基礎教育教科研人員參加的專家團隊,對試點工作進行專業指導。
“推進幼小銜接是小學工作的難點和痛點,也是福建省推進科學幼小銜接的著力點。”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們部署各地創設與幼兒園相近的校園環境和班級環境,推動小學低年級老師從教學語言和肢體語言等淺層銜接到教學方式模式的深層變革。同時,推進落實‘雙減’政策,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指導小學積極探索其他靈活評價方式,促進幼小銜接。”
要想真正推行科學的幼小銜接工作,扭轉家長的焦慮情緒、治理社會上存在的違規培訓機構至關重要。日前,省教育廳聯合省市場監管局等十二部門印發《福建省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問題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行動方案》,開展拉網式排查,對接收學前兒童違規開展培訓等違規行為進行嚴肅查處並列入黑名單,以精准治理讓校外培訓熱度“降溫”。
據了解,福建省近年來持續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和中小學“非零”起點教學及“雙減”治理,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同時,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是省紀委“點題整治”重點項目。目前,福建正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雙減”大檢查,力求管理舉措落細落實見效。
專家訪談
以評價改革鬆綁 用聯動機制補位
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黃楓 文�圖
榕博小學召集學生家長舉行幼小銜接專題研討。
在此次幼小銜接試點工作中,福建省組建了由高校兒童衛生健康、兒童心理行為、特殊教育等領域專家以及基礎教育教科研人員參加的專家團隊,對試點單位進行專業指導。
經過前段時間的深度調研,專家們如何看待當前福建省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意見、建議?對此,記者採訪了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陳鳳玉,以及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教研員羅鳴亮、黃國才。
重點加強“軟件”提升
羅鳴亮表示,在調研中,他們最關注的是試點單位要作哪些改進。比如“硬件”方面,小學一年級的學習環境如教室布置、課間活動空間、圖書配置等方面,如何更好地適應剛從幼兒園來的小朋友﹔“軟件”方面,一年級教師的教學組織、教學語言、教學設計和實施,如何更好地適應從“在游戲中學”“在活動中學”的小朋友,尤其是“零起點”怎麼做得更有效果,等等。
“同時,由於師資配備的因素影響,真正適合‘適應期’教學要求的老師也存在人數不足的問題。”他說。
黃國才認為,推進幼小銜接是小學工作的難點和痛點,一年級“適應期”在教學“硬”“軟”件方面都要下功夫,尤其是“軟件”改造更需要投入精力。
“比如在教研中,要加強一年級教師的研訓。具體包括:一、教學語言更適合一年級小朋友﹔二、嚴格落實‘零起點’教學﹔三、課堂教學中增加中間的活動或游戲環節﹔四、在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前提下,設計課堂隨堂小練習﹔五、積極探索‘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學情診斷和評價,將評價設計成過程性、實踐性作業等等。”
專家們一致認為,要牽住“評價改革”這一牛鼻子,以評價改革為學校和教師鬆綁,促進育人方式深刻變革。
健全完善三方聯動常態機制
不僅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關注幼小銜接,採訪中,記者還遇到相當多幼兒園大班孩子的家長非常關注幼小銜接。對此,專家們表示“這是非常好的現象”,但關鍵還在於要樹立科學的銜接理念。
“我們發現很多家長和幼兒園教師的溝通頻次更高,相反,和小學教師溝通的頻次卻相對較低。我建議家長要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些特點和教育的基本規律,尤其側重了解入學准備和入學適應等相關內容。同時積極配合幼兒園和小學做好有關准備,特別是在兒童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傾聽意識、閱讀習慣、同伴溝通協商’方面,幫助自己的孩子做好入學准備。”陳鳳玉說。
毋庸置疑,幼小銜接取得多大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校、園三方是否同頻共振,形成有效合力。但就目前調研情況來看,專家們提出,下一步亟須在家、校、園三方聯動常態機制落深落實上做文章。
比如,如何使家長進校聽課、教師家訪成為常態化?如何建立小學一年級教師與幼兒園大班教師的互相聽課常態化機制?如何提升開展幼小聯合教研有效性?如何發揮家委會和家長志願者的積極作用?等等。要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家、校、園互動活動和教研,讓家、校、園真正成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茁壯成長的“共同體”。
專家們建議,一方面要辦好“家長學校”,一方面開好“家長會”,並發揮家委會、家長志願者等的作用,促進家長育兒本領的提高,與學校協調同心、共育祖國未來。(福建日報記者 儲白珊 黃楓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