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老舊小區改造,延平下足“繡花功夫”

2021年12月10日08:20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老舊小區改造,延平下足“繡花功夫”

  近日,南平市延平區水南街道橫排社區正在建設一條沿江棧道。今后,人水相依,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將得到極大提升。“家門口終於有了室外活動的場所,以后下樓就可以休閑鍛煉啦!”居民陳阿姨喜上眉梢。

  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去年以來,延平區以大手筆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共涉及38個社區、29008戶住戶,建筑總面積184.95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3.62億元。一年多來,16個老舊小區像橫排社區一樣,與“臟亂差”告別了。

  一小區一方案

  在百福小區入口處,嶄新的徽派門樓與新建圍牆上的十二生肖福字格外醒目,昭示著小區的特色“福文化”。

  社區黨總支原書記林敏芳回憶起改造初期的點點滴滴,感慨道:“我們說服住戶拆除了30間柴火房,一樓的住戶將門前空地讓出1.5米,無償提供建門樓和圍牆,才有了現在的新氣象。”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要讓居民無償出讓自家場地並不容易。如何推進改造工作?搭好黨群連心橋,以民意為導向來紓解難題。

  林敏芳說,街道、社區干部紛紛入戶了解民意,並把小區居民召集起來座談,針對大家的疑惑一一作出解答和回應,並公示改造方案,供居民共同評議。

  小區外立面美化后,一道難題隨即而來。原來,小區老人常常在戶外拉線晒衣服,如果拆了,老人有需求﹔不拆,有礙觀瞻。因此,小區在征集大家意見后,在小區辟出特定的地方,安裝了晾衣架,既方便老人晒衣服,又使小區環境整潔了。“群眾看到我們工作做得這麼貼心、細致,都齊心協力支持我們。”林敏芳欣慰地說。

  在延平區,各小區因地制宜,各顯神通:中和小區利用台階式小巷道修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牆,豐富沿途景色﹔農貿小區在學生必經之路修建兼可遮陽擋雨的學府長廊,方便學生上下學﹔商業大院小區利用坎層式地貌建階梯式的小公園,用於居民戶外鍛煉……

  延平區城建局局長黃泉太介紹,老舊小區改造量大面廣,延平堅持“一小區一方案”詳細規劃,把老舊小區分為基礎型、完善型、提升型,居民亟待解決的污水不通、雨水不暢、路面不平、杆線混亂等基礎設施問題重點解決,同時,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完善型和提升型的改造,重點打造與一般改造、維修維護與配套升級相結合。“我們堅持問需於民,在尊重居民意願的基礎上找到各小區改造的最佳方案,激發居民群眾的參與熱情,力爭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黃泉太說。

  “微改造”得民心

  山城延平“勢不平”,許多老舊小區依山而建,老舊小區居住環境十分擁擠,群眾常自嘲“螺螄殼裡做道場”,因此改造意願十分強烈。

  如何在有限的改造空間“改”出大民生?延平區在充分開放民意溝通渠道的基礎上實施“微改造”,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讓民眾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

  作為老舊小區改造首批試點項目之一,梅山街道寶武營小區居民日漸感受到家園改造帶來的好處。讓巷子裡食雜店店主老李最高興的是,店鋪不遠處新建成睦鄰廣場,增加居民逗留時間的同時,日常光顧生意的人也多了。

  “這裡原是棚戶區改造時拆除的空地,沒有利用起來。我們收集群眾意見改建成了現在的休閑廣場,方便群眾的日常需求。”梅山街道辦事處中山社區黨總支書記陳婷說,小區另一處由閑置草坪改造成的“友鄰議事園”則在小區治理上發揮了大作用。

  “現在居民時不時就聚在這裡休閑、聊天,還成立了志願服務隊,定期協助小區討論協調解決一些大小事務。”陳婷告訴記者,寶武營小區位於老城區中心,小區地勢不平,房屋間距窄,人口密度高,小區改造工程於去年5月啟動,目前整理出約5000平方米戶外活動場地,新建1000平方米口袋公園。

  改造並非只是翻新。“延平不適合在改造時建設大廣場和大公園,我們在做好老舊小區重新規劃的基礎上,盡量充分利用街角空間,多建‘口袋公園’‘街心公園’,而且在工程招投標時同步招投標物業運營商,讓物業公司提前介入,建與管統籌考慮,利用有限的空間,讓老舊小區跟上‘新樓盤’的體驗感。”黃泉太說。(趙錦飛 蔣豐蔓)

(責編:吳舟、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