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十四五”力爭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

人民網廈門12月23日電 (余乃鎏)23日,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廈門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展望該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持續“當好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在“十四五”時期努力將廈門建成“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成為陸海一體協同發展和生態文明治理創新典范。
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 余乃鎏攝
據介紹,為達成上述目標,“十四五”時期,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廈門生態環保等部門將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結構性調整,使生態文明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空氣質量保持全國前列,節能減排控制有力,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綠色生活方式全面推廣等。
期間,將著眼於實現“五個率先”的總體目標,即率先實現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率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率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率先匹配環保設施處理能力以及率先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設置環境質量、綠色低碳、環境治理、風險管控、生態保護、共同行動等6大類22項指標,包括生態環境質量、碳排放強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減排等16項約束性指標,以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綠盈鄉村比例、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等6項預期性指標。
同時,提出將實施八個方面的主要任務:一是著力源頭管控,加快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率先實現碳達峰﹔三是堅持生態興城,率先建成宜居宜業美麗城市﹔四是深化綠盈模式,率先打造山水田園美麗鄉村﹔五是推動轉型升級,率先建設綠色循環美麗園區﹔六是加強生態保護,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七是強化風險防控,牢守生態環境底線﹔八是深化機制體制創新,率先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此外,還將篩選包括低碳示范、藍天、碧水、藍海等11類重點工程75個具體項目作為支撐載體,投資概算超過170億元。
發布會還介紹了“十三五”以來廈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其中包括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設全國領先、空氣質量排名全國前列、生態環保工作全省領先、公眾滿意率居全省前列等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特別是在2020年,廈門“生態環境質量創‘十三五’最優、營商環境建設力度為近年最大、改革經驗推廣項目全國最多”。
2021年以來,廈門生態環境部門則持續推進疫情防控阻擊、污染防治攻堅、助力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三線聯動”,奮力實現“十四五”生態環保工作良好開局,為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保障。
其中,2021年1-11月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56,在全國排名第6,優良率99.7%。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小流域省考斷面實現“四個100%達標”,隘頭潭國控點水質在全省唯一連續6個月進入全國前30名紅榜。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提升,全年優良水質面積比90%、點位比81.8%。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危險廢物處置率100%。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晝間、夜間達標率分別為100%、85%,持續保持全國領先。此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持續深化、生態環保鐵軍建設不斷加強……
值得一提的是,發布會還對日前經廈門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已正式印發實施的《規劃》進行解讀。據介紹,《規劃》由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委托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廈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編制,分析了當前廈門市生態環境工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充分考慮廈門目標、廈門定位和廈門特色,突出廈門市在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引領和表率作用,並提出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精准施策,堅持全民行動、社會共治,以及堅持創新引領、打造精品”的基本原則。
“《規劃》確立了新目標,謀劃了新任務,提出了新舉措。” 廈門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說,《規劃》錨定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市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突破口,以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支撐,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該局將會同相關部門,推進《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將規劃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為廈門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同時,希望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全民行動,共同把城市建設得更加美麗、推動廈門的高顏值更富魅力,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廈門人民恆久的驕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