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建議縮短基礎教育學制 取消中考普職分流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阮詩瑋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受訪者供圖
進入2022年全國兩會時間。每年上會,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阮詩瑋都會提交有關教育領域的發言、提案、信息。今年上會,他又將聚焦什麼呢?今天,我們有請阮詩瑋委員暢談他的建議。
主持人:您好,阮副主席!您是人民網的老朋友了,在全國兩會中,您曾關注中醫藥事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而今年您帶來教育領域的建議,為什麼特別關注這一塊?
阮詩瑋:目前,中國教育從規模和數量上看已經全面進入“后普及”時代。面對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的人口社會結構和新的勞動人才需求,我們的學制,特別是基礎教育學制也應與時俱進,同步優化,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事實上,我一直非常關注教育問題,2004年以來,就撰寫了多篇關於改革教育體制、培育創新人才的文章、建議等,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后每年都會提交這方面的發言、提案、信息。比如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我提交了題為“深化學制改革 適應收縮型社會發展”的提案。
之所以今年重點反映基礎教育學制改革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這幾年關於這個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大。作為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最早的一批倡議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我覺得有必要繼續發力,力爭把百姓心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政策。另一方面,教育是民盟的主界別之一,每年福建民盟都會召開教育研討會。今年研討會上,我們組織盟內外教育專家就基礎教育學制改革進行了深入探討,大家提出很多很有見地的觀點,不同的聲音之間也擦出了火花。這更讓我覺得,有必要更加全面、系統地談一談基礎教育學制改革問題。
主持人:那麼,在您看來,基礎教育學制改革的必要性在哪裡?
阮詩瑋:現行基礎教育實行“六三三”學制。我認為,“六三三”學制有三個方面值得反思:一是整體學習年限偏長,對二孩、三孩生育政策落地產生一些影響﹔二是中考普職“五五開”分流,要想防止基礎教育“內卷”,仍有現實的難度﹔三是中職被部分人群認知為“差生集中地”,影響職業教育的社會聲譽,背離分類施教初衷,影響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大國工匠”的培養。
例如,學習年限偏長會影響生育,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在現行學制下,接受基礎教育需要12年,本科畢業后已經23周歲了。目前,攻讀碩士研究生的本科畢業生比例相當高,研究生畢業后攻讀博士的也越來越多。讀完碩士一般至少25周歲,讀完博士一般至少28周歲。再考慮到畢業工作后一般需要幾年的適應、奮斗期,最終導致讀完研究生的女性很容易錯過22-30歲這一最佳生育年齡。
主持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人才,從長遠來看,您對現行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有哪些好的建議?
阮詩瑋:新時代是人才輩出、百舸爭流的偉大時代。要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培養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重任的新一代人才,必須啟動學制改革,推進教育體制的結構性調整。
具體而言,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建立“長貫通、緩分流”的義務教育學制。調整基礎教育學制,將12年制改為10年制,並實行10年義務教育。即小學5年、初中2年、高中3年。相應地,取消中考,初中畢業后直接接受高中階段義務教育,徹底解決初中畢業后普職分流帶來的社會焦慮和教育“內卷”等問題,形成小學、初中、高中的貫通辦學體制,並探索推行相應的一貫制學校建設。與此同時,取消超級中學、示范性中學等建設項目,鼓勵集團辦學等基於多所學校水平整體提升的辦學實踐探索,實現基礎教育全民覆蓋和優質均衡發展。
第二,探索“縱銜接、橫暢通”的普職融通機制。將直接面向就業的職業教育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把通識性職業內容融入義務教育各學段,將現行中職學校、技工學校通過並、轉、升等方式轉設為普通高中或升格為高職。對於保留下來的、具有悠久歷史、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的中等職業學校,實行“中高本”一體化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與此同時,探索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學生互轉機制,探索高等教育階段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學分互認和學歷轉認機制,促進普職教育融合發展。
第三,構建“強基礎、重創新”的課程內容體系。既讓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又突出創新能力培養。如,適當壓縮義務教育外語教學課時,並將數理化等學科部分艱深內容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騰出來的學時用來增加信息技術、哲學、邏輯學等課程內容。我認為,基礎教育階段要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語言能力、科學素養、動手能力、人文情懷等綜合素養教育,為將來推行更注重學科交叉、創新思維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礎,也有助於學生將來從事更復雜的、跨學科的前沿工作,有利於他們將來根據社會需要在不同工作之間自如切換。保留下來的少數中等職業學校不再被部分人群認為是“差生的集中地”,而是那些在體育、戲曲、雜技、雕塑、電氣技術、信息技術、機械工程等方面確有特長的孩子們快速成長的搖籃。
主持人:從基礎教育學制改革話題延伸開來,剛才發現您對職業教育有很不一樣的想法,可否具體談一談?
阮詩瑋:關於職業教育,我想借這個機會再展開來談一談。
我一直建議將多數職業教育上移至高等教育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隨著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低端產業工人將被機器替代。所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科技的進步客觀上要求我們的職業教育必須朝著高質量、高水平的方向發展。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我們國家所需要的將是海量的高水平技術工人,是一大批能夠在高精尖領域和國際人才“掰手腕”的“大國工匠”。這個重任顯然不是當前中職教育所能承載的。
最后,再談談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看法。在我的設想裡,隨著中考的取消,以及多數中職院校向高職院校轉型,高職高專、應用型本科等將成為未來職業教育的主陣地。但這還只是過渡階段,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淡化職業教育這一概念。事實上,我們今天醫科大學培養醫生、師范大學培養老師、工科院校培養工程人才,本質上都是在做“職業教育”。我希望,將來不再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別,各類高校都開設面向社會、對接就業的職業技能型專業。比如以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就可以開設電工、機床等專業,並設立相關的碩士點、博士點。如此一來,頂尖人才缺少接受高水平職業技能教育渠道、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都能得到更好的解決,在職人員提升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的需求也能得到更好的滿足,高校作為全社會人才調節庫和儲備庫的作用將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如果這一天能夠到來,那我們今天所談的“職業教育”,以及這些年我們國家一直努力推動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都將迎來新的春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