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檢察”守護青山綠水 三明市探索構建生態檢察監督機制

初春時節,行走在建寧縣均口鎮寧溪流域兩岸,河水清澈流淌,水草迎風搖曳,不時有鳥兒掠過,流水聲、鳥鳴聲相互交織,繪就出一幅“高顏值”早春生態畫卷。
三明市積極踐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理念,探索構建生態檢察監督機制,讓山更青水更綠。林文斌攝
秀美的風光背后,離不開生態檢察監督機制的保駕護航。
建寧是閩江的正源頭,水源保護責任重大。
此前,在建寧縣均口鎮、溪口鎮、黃坊鄉等鄉鎮的多處河道淺灘,擱置了十多處廢舊採砂船隻及設備,成為破壞流域生態環境的“老大難”問題。
如何讓閩江正源“大水缸”有源頭活水?三明市積極推行生態檢察監督機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河長+檢察長”全覆蓋,深化護河治水工作。
在建寧,縣檢察院撰寫《關於清理廢棄採砂船的調查報告》,先后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10件,並主動及時介入,當好法治助手,妥善化解困難和問題。經過共同努力,建寧縣拆除採砂鐵架8處、採砂船20余艘(條),破壞流域生態環境的問題得到解決。
為確保源頭活水,建寧縣檢察機關還加強與縣河長辦協作配合,建立“一月一巡河、一月一通報、一月一簡報”水環境綜合整治機制,及時了解涉及河道、水庫、水利工程等有關資源、水生態、水污染等情況,強化對重點區域、重點問題的法律監督,形成水環境綜合整治合力,有力地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近年來,三明市檢察機關緊緊圍繞“兩山”理念,建立“黨政支持、人大授權、部門協作、區域聯動”生態檢察機制,完善“河長+檢察長”“林長+檢察長”等協作工作機制,制定萬壽岩遺址保護檢察服務“12345”工作法,織密生態保護網絡,全力保護綠水青山、野生動物等資源。
三明風光。劉冬春攝
千裡閩江,川流不息。
閩江上游的沙溪途經三明市轄區的建寧、永安、三元等縣(市、區),為解決“污染在河裡、根源在岸上、分段治理水難清”問題,市檢察機關既重視發揮“河長+檢察長”機制的作用,又強化沙溪沿岸的檢察院之間的聯動協作,著力搭建溝通協作平台,保持與行政執法部門良性互動合作,化“九龍治水”為攥指成拳。
生態檢察監督內容不斷拓寬,織密生態環境保護防護網。從單純河道污染治理向飲用水源保護、護林護綠、在建工程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和“青山挂白”專項治理等內容延伸。市檢察機關加強與鄰近縣市檢察院的協作配合,建立生態檢察聯盟,與福州、泉州、南平、龍岩、寧德等地檢察院簽署《閩江流域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跨區域協作機制》,加強上下游生態司法保護聯動協作,構筑保護閩江流域合力。大田、尤溪、清流、寧化等檢察機關與鄰近縣市建立環戴雲山生態保護司法聯盟、閩江源生態保護協作機制,實現跨行政區劃“區域聯動、部門協作”。
三明風光。鄧英強攝
在嚴厲打擊濫伐盜伐、非法佔用林地、非法收購販賣珍貴或瀕危野生動物等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同時,市檢察機關因地制宜開展“小專項”活動,將監督視野延伸到在建工程、重點項目、非法取砂採砂、非法排污排氣、非法傾倒或非法處置污染物等領域,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職,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
“往左邊扶一點,我來培土。”眼下正是植樹造林的時節,三元區人民檢察院聯合區社區矯正管理局組織轄區20余名社區矯正對象,在三元區中村鄉回瑤村開展“綠色生態 矯正同行”生態植樹活動。
修復生態“傷疤”,守護青山綠水。
近年來,三明市檢察機關在加強生態公益訴訟,打擊涉生態環境領域犯罪的同時,引入生態修復理念,全市檢察機關共辦理補植復綠案件443件,補植林木5718畝,督促繳交生態公益補償保証金160萬元。組織社區矯正人員、行政處罰相對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參與生態景觀林、公益林、宜林荒山綠化工作,建立綠色公益社區矯正基地763余畝,使受到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為綠水青山構筑起“檢察屏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