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武夷山國家公園: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2022年05月20日08:19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擦亮“世界生物之窗”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擁有210.7平方公裡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緯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化身地理演變過程中生物的‘天然避難所’,也是生物學研究的‘神山聖地’。”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主任張惠光說,得益於豐富而獨特的生物資源,武夷山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1979年,武夷山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挂牌成立。同年,43個國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在武夷山開展為期10年的科考活動,共採集各類標本100多萬號,發現了一批新科、新屬、新種,發表了大量研究論文和學術報告,出版了系列學術專著。“十年科考”摸清了武夷山自然資源的家底,填補了部分區域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空白。

2016年,作為全國10個試點之一,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開啟。去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我國宣布正式設立包括武夷山在內的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

“我們採取了一系列資源管護和生態修復措施,為物種棲息地質量改善、種群恢復創造了良好的自然環境。”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通過幾年建設,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I類標准。

進入國家公園時代,武夷山持續刷新生物多樣性記錄。今年初,武夷山國家公園宣布,又發現新物種:武夷林蛙。而它是從竹葉青嘴裡發現的兩棲類新種。

2020年8月底的一個深夜,科研人員在麻粟村附近發現了一條福建竹葉青蛇在路邊水溝中捕食林蛙。“我們隨即拍下了這一幕捕食場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延慶說,經過放大照片仔細辨認,發現這種林蛙和當地其他的林蛙在形態上有一些差異,“這可能是一個新的物種”。

通過線粒體DNA分析技術進行對比及形態比較研究,科研人員最終確定為新種,並以發現地命名為“武夷林蛙”。研究成果於去年10月發表於《ZooKeys》上。

“此前,武夷林蛙這一支系的物種隻在我國湖南、四川、廣西、海南等地以及越南北部有分布記錄。”吳延慶說,武夷林蛙的發現,首次証實了該支系在華東地區的分布,對於研究該支系的擴散分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再次驗証了武夷山國家公園作為華東地區生物資源寶庫的重要地位,展現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

自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當地已累計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鳳仙花、武夷山對葉蘭、武夷山孩兒參、武夷林蛙、無凹帶蜉金龜、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諾襀、三叉諾襀、多形油囊蘑11個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的11個新種中,武夷林蛙、無凹帶蜉金龜、武夷山毛泥甲、武夷山諾襀、三叉諾襀、多形油囊蘑源自去年啟動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

2020年4月,武夷山國家公園組織開展兩棲爬行動物資源調查。一年后,又全面啟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調查由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20多家科研單位及高校的百余名專家參與。

“這次調查范圍覆蓋了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的所有區域,包括以前科研工作者少有涉足的原自然保護區以外地區。”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丁暉說,調查採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紅外相機、馬來氏網、環境DNA等生物多樣性調查新技術。自啟動以來,累計完成實地調查80多次,布設樣線1300多條、樣點3300多個、紅外相機約500台。

目前,本底調查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調查到玉兔粘獵蝽、裂小蘑菇、亞洲靴耳等12個中國新記錄種,四川鱗蓋蕨、袍波紋蛾、曲星文衣等100多個武夷山新分布種﹔發現了古氏草蜥新分布記錄、中國雨蛙分布最高海拔記錄﹔發現了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南方紅豆杉等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物種,白鷴、大鯢、金裳鳳蝶、福氏馬尾杉、羅漢鬆等7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物種。

摸清家底,是為了更好地可持續利用。“我們將推進調查成果的應用轉化,編研武夷山生物志書圖鑒,建立完善生物資源監測體系,指導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張惠光說。

作為本底調查團隊成員,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曾輝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首次發現了高雄山虫草、圓形靈芝、珊瑚狀猴頭和尖頭虫草等一批珍稀食藥用菌種質資源,“經過進一步研究,它們將為我省今后創制食藥用菌新品種提供寶貴的本土種質資源”。(記者 張輝)

(責編:陳楚楚、林東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