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延續中醫藥文化 推動傳統中醫藥文化走進人民群眾
專訪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林麗莉、福建省非遺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林潤立

編者按:近年來,福建省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上取得了明顯成效,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中醫藥產業基礎初步形成,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活力顯現。2020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發了《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為貫徹落實《措施》要求,促進福建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營造全社會熱愛中醫藥的社會氛圍,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聯合推出“福建中醫藥創新傳承發展”系列訪談。本期嘉賓是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林麗莉、福建省非遺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林潤立。
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林麗莉、福建省非遺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林潤立接受人民網專訪。人民網 魏鵬飛攝
主持人: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由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人民網福建頻道聯合推出“福建中醫藥創新傳承發展”系列訪談,我是主持人鄭窈。今天做客我們演播室的有兩位嘉賓,一位是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林麗莉,林教授您好,歡迎您。
林麗莉: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另一位來自福建省非遺壺山林氏中醫內科第九代代表性傳承人林潤立,林醫生您好,歡迎您。
林潤立: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兩位都是一線的醫生,直接和病患打交道。省委、省政府印發了《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重要文件,請兩位專家結合自己的專業,談談這份文件的作用?
林麗莉:《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對福建中醫藥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這一條,把中醫兒科列為省級中醫臨床醫學中心之一,這是真正讓中醫綠色健康無副作用的療法深植於老百姓的生活中,同時把中醫種子撒在兒童的心靈,為未來健康的身體和接受、熱愛中醫奠定基礎。在“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提出學術流派建設、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與創新,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和開放發展,這是非常符合中醫發展特征的,傳承與創新這是推動中醫發展的一雙翅膀。傳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穩。創新,是對人體的生命特征及規律的探索,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上重新思考中醫,發展中醫。
林潤立:我覺得麗莉主任說的貼切,《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印發對福建中醫藥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其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加強學術流派建設”這一條,強調了福建省重視傳統中醫藥的傳承保護和發展,這為不斷爭創特色閩醫閩藥的建設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在“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和開放發展”這一條中,發揮中醫藥文化優勢,通過各種活態的展示推動傳統中醫藥文化走進人民群眾中,真正實現中醫“生活化”這一目標,普及傳統中醫藥進校園從娃娃抓起這一維度,真正實施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提升工程。這是對於我們中醫人來說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主持人:林教授,您是福建省中醫體質調理學會會長,也是小兒推拿方面的專家,在這方面建樹頗多。而且還在大學承擔了教學任務。想請教的是,小兒推拿在治療兒童疾病方面有什麼樣的優勢作用呢?
林麗莉:小兒推拿的干預方式是在兒童的體表,如手指、頭面部、腹部等局部皮膚,安全綠色無任何毒副作用﹔小兒推拿的另外一個優點是見效快,比如對兒童的常見症狀如鼻塞、鼻涕、打呼嚕、咳嗽、厭食、夜啼、流口水、口臭、腹痛等效果立竿見影﹔對兒童特殊體質如過敏體質、易感體質、剖腹產兒童、早產兒、低體重兒童等有比較好的調理效果﹔是保障兒童五臟六腑及腦健康發育的最佳干預方式。
主持人:福州壺山林氏中醫發源於福州市倉山區,壺山林氏中醫沿襲近300余年,口碑一直不錯。林醫生,您是中醫世家,開設的中醫館也經常開展義診活動,可以談談中醫醫館該如何開展中醫藥服務?
林潤立:我們壺山林氏到至今已經傳承九代了,歷代對醫館建設都很重視,到我這代會更加重視醫館的中醫藥文化的建設,從壺山的祖訓“盡杺”和“精蕪”就可以看出,既要盡人心,還要盡藥心,治學上要祛蕪存精,醫者不僅只是當下治個症就算了,更應該從源頭上指導病患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和作息,這才是治病的根源。還有對中藥材的把關更應該嚴格,壺山的“三重、三正”就強調了對中藥材苛選的重要性。即重療效、重口碑、重質感﹔“三正”:品味正、道地正、出品正。所以,一個中醫館提供的中醫藥服務必須要有這點初心,要將好的傳統中醫藥文化加強保留延續,這裡面不僅暗藏著先賢的智慧結晶,更多的還有圭臬法則。
主持人:謝謝林醫生。我們也請你的同行、永同惠中醫門診的負責人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
鮑雲枰(永同惠中醫門診負責人):現在黨的政策十分支持中醫藥的傳承,對民間中醫藥的驗方、秘方和技法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好機會。結合我們永同惠中醫世家幾百年傳承的經驗,我認為要做好幾點:一是對民間特色技術療法要有自信。二是要給民間中醫師合法的“身份”,民間中醫師要根植當地,建立良好口碑。三是要建立民間中醫藥的驗方、秘方和技法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這個在中央的意見裡面也提出了要求。四是對民間特色技術療法活態傳承要有激勵措施。
主持人:我們了解到福建省多數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建了中醫館,全省總數超過900家,可以提供基本中醫藥服務。林教授對此有什麼建議呢?
林麗莉:中醫館是真正服務於方圓1-3公裡以內的群體,有時是幾代人都在同一個醫館,同一個醫生看診,因此臨床的有效性是中醫館的第一生命線。目前福建省中醫藥學會小兒推拿分會已經開展了一期小兒推拿適宜技術培訓,同時福建積極配合中國小兒推拿標准化建設與認証委員會,在福建建立分會,以規范小兒推拿適宜技術並向基層推廣,中醫館開展小兒推拿服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張世煒(福州市倉山區下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書記):我們中醫館治已病,也治未病。主要運用中藥飲片、中藥顆粒劑,治療外感、胃痛、痤瘡、痛經、遺尿等常見病﹔運用針灸、推拿、拔罐、貼敷、埋線等方法治療腰背痛、關節痛、面癱、中風偏癱等疾病,另外中醫館通過推廣導引法、穴位保健,茶飲食療等養生方法,促進居民健康。
主持人:近年來,林醫生帶領團隊致力於壺山精方、驗方的文獻整理與科研開發,實施了“壺山門徒培養計劃”。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
林潤立:近年來,壺山林氏的項目保護單位“福州壺山醫學研究所”組織了大量團隊開始對壺山的精方、驗案進行收集和整理,在整理的過程中進行注釋,其中《壺山醫准考注》《壺山醫統》兩部重點課題都在緊鑼密鼓的校對中。關於“壺山門徒培養計劃”,要感謝《中醫藥法》中放開了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的培養路徑。壺山也積極響應閩寧幫扶,定西幫扶,每年計劃從寧夏、甘肅地區篩選20個有資質的孩子來福州,由壺山出資花十年時間將他們培養成中醫門徒,學成后必須回到當地,由壺山林氏來投資建館,解決就業,精准幫扶,不僅解決了當地中醫人才難問題,還能真正授之於漁,這件事還真的是需要情懷,需要更多社會各界共同來參與努力的事。
主持人:說到中醫藥人才培養,除了科班培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就是師承教育。這也是中醫藥傳承的一個特色。福建省的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聽聽一位准備參加考核的人談一下他們的想法。
蘇斯印(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代表):《中醫藥法》實施后,又出台了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為“民間中醫”獲得醫師資格及執業注冊管理開辟了一條通道。我們省啟動了這項工作,這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希望更多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能夠取得相關資質,用中醫醫術服務群眾。
主持人:林教授,您經常會在媒體上,或者通過直播方式傳授小兒推拿技術,為中醫愛好者答疑解惑。同時您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時也向海外的中醫藥愛好者宣傳中醫藥養生技術,請您談談中醫養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林麗莉:中醫養生強調的是按照自己的身體規律養生,因此第一步每個人都要有意識的捕捉身體發出的信號,比如口干、疲勞、脾氣急、大便黏膩等﹔第二步,做個有思考的人,不是所有的“養生達人”說的都是對的,要思考一下基本的道理,從正常邏輯去想想,不要把中醫神化、也不要一味否定,中醫是科學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
主持人:林醫生,聽說在坊間您被病患尊稱為“年輕的老中醫”。壺山林氏對於中藥的炮制尤為嚴格,務求做到“三重”“三正”,“三重”是重療效、重口碑、重質感﹔“三正”是品味正、道地正、出品正。是這樣嗎?
林潤立:藥材就像醫者手中的兵,醫者就是一個將軍,要了解兵的習性,才能更好地用方施藥,打好勝戰,壺山的藥材選擇、炮制都有嚴格的標准,從產地就開始把關。比如杜仲,壺山選用湖南張家界慈利縣的富硒30年的老樹杜仲,切選2厘米厚度的大方片,去老皮后加鹽翻炒,再手工切制36刀以上,且絲連不斷,展開成帘,復雜的炮制工藝才能保証煎服過程中析出更多有效成分。
主持人:俗話說“藥材好,藥才好”,“好藥才有好療效”,堅持從優質藥材這個源頭上保障藥材質量,才能夠有切實的療效。我們也聽聽藥材行業的人如何說的。
黃瑞平(中藥材行業協會秘書長):要貫徹執行國家四部門聯合發布的《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公告,做好中藥材質量控制要從中藥材種子種苗、道地產區規劃、生態環境因素、科學種植與田間管理、合理採挖與產地加工、質檢包裝與儲存養護等關鍵環節入手,充分重視對中藥材生產的基地選址、種子種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種植、養殖,野生撫育或者仿野生栽培,採收與產地加工,包裝、放行與儲運等所做的技術規定和要求,推行相關技術規程,保証中藥材質量。同時,要逐步完善我省已建立的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追溯信息化平台,通過中藥材溯源體系把產品質量管控的鏈條全程貫穿起來,從而真正實現中藥產品的“來源可溯、去向可追、質量可控、責任可究”,並最終形成制度化、規范化。
主持人:傳統中醫專著中並無“護理”兩字,但《黃帝內經》有“治神養身”“順養調食”等論述就是護理原則,那麼中醫護理究竟是如何實施,如何幫助病人更好獲得健康,我們通過一個採訪了解一下。
黃惠榕(中醫護理聯盟理事長):中醫護理是基於祖國醫學整體觀、辯証觀的理論,運用中醫傳統技術的防病調護活動,主張“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有針灸、撥罐、按摩、刮痧、耳針、梅花針、中藥熏洗等二十余種常用中醫傳統技術,簡便易行,行之有效。中醫護理在功能性疾病,病毒感染疾病,婦科疾病,慢性病,精神疾病,對西藥有過敏反應的以及其它原因不明或病因復雜的疾病,都有明顯優勢。中醫護理包括精神修養、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護理與禁忌及用藥護理等內容,在防治疾病、養生保健、康復運動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得到廣大群眾歡迎和認可,不僅可以在臨床上推廣,許多方法也可以作為居家養生之道。
主持人:福建省衛健委和福建省教育廳聯合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試點,請林教授談談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意義?
林麗莉:文化的意義在於她的內在魅力,中醫藥進校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同時讓她們領略中醫的真正內涵。根據孩子的年齡不同,目的意義不同。首先,中醫進入托育園、幼兒園,主要是關注兒童體質健康、圍繞臟腑發育及腦發育,運用中醫理念及無毒副作用的干預方式為他們保駕護航。其次,中醫進入小學,是帶領小學生了解中醫的基本內涵,比如陰陽、經脈、臟腑,在他們心裡描繪一張中醫的基礎地圖。最后中學生,他們對傳統中醫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可以帶領他們去認識一些常用穴位或部分中草藥,教會他們急症的中醫處理原則,讓他們領略“大醫精誠”,感受中醫生的歷史責任與擔當,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中醫創新游戲或知識競賽等。
主持人:林醫生,您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宣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定期舉辦公益義診活動,還經常組織團隊開辦壺山公益課堂,那您能否和我們傳授一下,在推廣中醫藥文化宣傳方面有哪些經驗?
林潤立:這邊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些數據,自2015年來壺山不完全統計,壺山林氏累計走進各大企事業單位、校園、社區等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講座232場、中醫藥沙龍活動410余場,志願者活動累計時長8000余小時,公益義診活動316場,每年定向走透福州市一個縣區,例如,2019年,壺山林氏團隊走遍了永泰全境21個鄉鎮,歷時49天,3200多公裡,義診科普病患1426名,為永泰當地留下了寶貴的中醫藥普查資料和數據。2020年,壺山林氏團隊走遍羅源縣11個鄉鎮,歷時28天,1730公裡,義診病患610名,被羅源縣委授予“鄉風文明先進單位”。這些都只是壺山傳播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小小縮影,因為壺山林氏有一句格言,“傳統中醫藥文化復興,壺山林氏既是一個踐行者,更應該是一個傳播者!”我覺得讓更多的民眾去認知、了解、受益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將生澀難懂、聱牙佶屈的中醫變得更生動易懂,讓中醫真正“生活化”。
主持人:今天的訪談到這裡接近尾聲了,特別感謝兩位做客我們的演播室,讓我們了解到中醫藥的傳統文化,我們也希望傳統中醫藥能夠發揚光大,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謝謝兩位。
林麗莉、林潤立:謝謝主持人,謝謝大家。
主持人:也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再會。
(魏鵬飛 蘭志飛 鄭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