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檢察機關守護海洋生態環境紀實:那海 那島 那抹藍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福建依山傍海,以山為脊,以海為懷,3752公裡綿長海岸線宛如藍色飄帶環繞八閩秀美山川,1546個海島在東海之濱星羅棋布。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福建是海洋大省,“要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福建檢察機關牢記囑托,樹立陸海統籌理念,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推動構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大格局,為這片藍色疆土添上一抹檢察藍。
“海”好有我,檢察有為。
圍繞《加快建設“海上福建”推動海洋經濟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福建省檢察院探索打造“打擊監督並重、生態公益並舉、檢察行政並聯、海灣陸岸並治、法治綜合並施”的“五並”海洋生態環境檢察保護模式,成為“守護海洋”福建“新樣本”。
寧德三都澳海上漁村。寧德市檢察院供圖
一片海洋藍:用心守護清流入海
每到夏天,福建第一大島平潭海邊會出現“藍眼淚”美景, 神奇的海上“藍眼淚”,在海浪的拍打下, 綿長的海岸線,變成了晶瑩的藍色。璀璨藍光,猶如銀河星空,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望。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平潭的“真寶貝”。“在這裡履職,我們著眼海島生態環境特點,著力打造海洋檢察品牌,更好地守護碧海銀灘”。平潭綜合實驗區檢察院檢察長王樺說,當好守島人,守好“真寶貝”,檢察護海責無旁貸。
2021年3月,平潭檢察院從涉海洋公益訴訟大數據平台發現,裕藩灣海灘疑似存在水產養殖污染,周邊林地有多處污水區。隨后,檢察官開展調查取証,進行現場採樣快檢,結合專家分析意見,迅速鎖定違法行為和違法主體。
“養殖手續不齊全,污水未經處理直排入海,養殖垃圾隨地丟棄,造成養殖場周邊海水、海灘、沿海防護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通過深入調查核實,平潭檢察院發出三份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行職責,聯手整治污染問題。
檢察建議發出后,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聯合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責令關停和整治違法用海養殖場12家,補植受損沿海防護林98.8畝,清理十多噸養殖固體垃圾。平潭檢察院還在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專家支持下,隨案提出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意見被相關部門採納,助力該區啟動“裕藩灣”整治獲中央專項修復資金支持。昔日養殖污染區蛻變成濱海沙灘旅游岸線。
保護好這一片海上綠洲和一汪湛藍海水,平潭檢察院立足實驗區生態環境實際,開展“海洋生態品牌年”系列活動,形成了“懲治犯罪+綜合治理+公益聯動+智庫協作+生態修復”五位一體工作模式,為實驗區綠水青山筑起一道法治屏障。
海納百污,陸源污染隨江河入海。數據顯示,海洋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充分認識陸域和海域的關聯性和系統性,我們實施陸上與海上共同治理與防護。”福建省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謝輝鳴介紹,全省檢察機關依托全覆蓋派駐河長辦檢察聯絡室,密切關注入海河流上下游水環境,抓好陸源污染和排污口治理。各沿海地區檢察院抓住“公益”這個核心,採取針對性監督措施,推動職能部門切實防止陸源污染入海。
在福州市長樂區漳港海岸線一帶,13家酒樓長期以來將餐飲污水通過窨井、管道等排放入海,污染海域水質。該區檢察院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促進相關主管單位開展半年集中整治活動,將涉案海域餐飲污水全面對接污水管網,實現入海污染零排放,破解遺留已久的沿海餐館排污難題。同時,長樂區將這項工作全面鋪開,實現沿海鄉鎮全覆蓋,全力從源頭上防治污水排海。
江海不擇細流。全省檢察機關能動履職,積極參與保護“清水藍天”、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部署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特色專項監督活動,推動重點流域、近岸海域、礦山生態等綜合治理,推行“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共護綠水青山,讓源頭活水汩汩來,送一江清流奔大海。
“檢察藍”守護“海洋藍”。東山縣檢察院供圖
一曲珊瑚頌:織密法網打防並舉
霞光之城 ,浦上創奇。
霞浦縣有被譽為中國最美的灘涂,海邊千變萬化的景致,夢幻的色彩,成為廣大攝影旅游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然而,就在這番美景之下,不和諧的景象也時有發生。
霞浦人陳某等為獲得高額利潤,出海捕撈紅珊瑚,還從他人低價收購紅珊瑚高價賣出。案發后,警方共查獲40余公斤紅珊瑚。這起涉案價值1400多萬元的非法交易、運輸紅珊瑚制品案,霞浦縣檢察院依法嚴捕快審,高質效辦結,7名被告人依法受到了嚴懲。
在東海綠洲,福建第二大島東山縣,這裡是省級珊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680公頃,是以造礁石珊瑚群落為主的珊瑚棲息地,其中8種造礁石珊瑚列入世界瀕危保護物種,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列入南中國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示范區。對珊瑚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東山縣檢察院在打擊涉海洋生態犯罪的同時,注重預防在先,將監督關口前移。
去年,檢察官在海域日常巡查中發現,珊瑚保護區內,有人私自設立棧伐式潛水點,違反了不能在該區域設置漁排養殖、潛水行為和捕撈海產品等禁止性規定。針對涉海領域案件大部分發生在海上,証據容易滅失,固定証據存在一定難度,檢察官提前介入,引導相關部門及時收集証據,當場查獲兩家漁排上的潛水蛙人服、採挖工具以及放養在網箱裡的海膽等海產品。
為此,該院向監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向違規使用該海域、危及珊瑚生態的當事人發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責令加害者立即停止在珊瑚自然保護區設置海上構筑物的行為。《通知書》下達后,相關當事人自動拆除了海上構筑物。
檢察藍,守護珊瑚紅。此舉既節約了司法成本又畫出了法律紅線,起到以儆效尤的法治效果和震懾效應。該院檢委會專職委員田瑞碩告訴記者,在辦理破壞海洋生態案件中,檢察機關還引導犯罪嫌疑人繳納生態修復資金購買尾魚蝦苗,在珊瑚自然保護區海域進行增殖放流,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為避免破壞珊瑚自然保護區現象出現反彈,東山縣檢察院牽頭縣公安局、海洋與漁業局、海警站、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部門會簽《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共建協議書》,建立日常聯合巡查、聯合執法司法機制,攜手密織防護網,讓海底家園成為珊瑚安寧的棲息地。
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檢察機關緊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打擊非法採捕交易紅珊瑚專項整治等活動,不斷促進涉海行政監管執法力度和執法規范。2015年以來共批准逮捕此類罪案12件13人,提起公訴34件54人。
結合涉海刑事案件特點,各地通過增殖放流、勞役代償、海洋牧場等方式,立體化修復被損害的海洋生態環境,修復方式呈現多樣化。在東山,近年來共回填海砂約40000立方,增殖放流魚蝦苗2億余尾,清海面積約6695畝,督促回收和清除海漂垃圾36噸。
平潭象鼻灣,碧海銀灘海天一色。平潭實驗區檢察院供圖
一起來守護:部門聯動沿海聯盟
三都澳,位於寧德市東南部,毗鄰鑒江半島和東沖半島,海域面積714平方公裡,這裡是中國大黃魚之鄉。
近年來,寧德市全面開展海上綜合整治,清退違規養殖漁排。對木質、泡沫漁排升級改造后,海洋環境煥然一新,三都澳碧波萬頃,海水一片湛藍。
然而,從今年初開始,三都澳海域海漂垃圾突然多了起來。該市蕉城區檢察院檢察官發現,這些垃圾疑似從羅源海灣漂浮而來。后經查實,羅源縣鑒江鎮養殖戶使用的養殖漁排,還是傳統的泡沫浮球和木頭制成,泡沫浮球和木頭陳舊老化后形成了海漂垃圾。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這些海漂垃圾隨著洋流漂到了三都澳。
“應對海洋生態環境跨區域性的特點,發揮檢察一體化工作優勢,做好跨區域海洋生態保護工作。”謝輝鳴介紹,羅源縣檢察院根據省院《關於一體化辦理環三都澳跨區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件》要求,開展調查取証工作。隨后向負有監管職責的三個單位發出檢察建議,對海漂垃圾進行專項整治。
落實檢察建議,鑒江鎮政府牽頭相關職能部門,組織海漂垃圾清理保潔隊伍,定期清理、打撈海漂垃圾。同時,建立了海漂垃圾治理長效協作機制,把海域管理好。
海洋是一個整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需要大家一起發力、一同努力。福建省檢察機關遵循檢察權運行規律,積極探索實踐,健全完善一批符合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特點和規律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一體化辦案機制。福建省檢察院制定《關於建立公益訴訟一體協作辦案機制的工作意見(試行)》,加強檢察機關內部的縱向聯動、橫向配合,通過督辦、參辦、提辦、領辦、交辦等多種方式,指導下級檢察機關辦理海洋公益訴訟案件,推動形成以省檢察院為龍頭、設區市檢察院為主體、基層檢察院為基礎,指揮有力、協作順暢、上下聯動的一體履職工作新格局。
完善與行政部門溝通協作機制。著眼多贏雙贏共贏目標,在2019年“世界海洋日”,福建省檢察院與相關部門會簽《關於在涉海洋公益訴訟和生態檢察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意見》,建立以信息數據共享、情況通報、協作配合、線索移送、証據收集等為內容的行政執法與檢察公益訴訟銜接機制,共同突破職能部門“壁壘”,合力守護蔚藍大海。
構建跨區域海洋保護協作機制。在省檢察院組織指導下,平潭檢察院牽頭沿海六個設區市檢察院共同簽署《守護福建海岸線生態檢察協作機制》,建立跨區域案件管轄移送、辦案協作會商、聯合恢復整治等機制,共同為海洋強省建設構筑一道司法保護屏障。
海者,閩人之田。“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狀況保持穩定,海水質量總體良好,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85.2%”。5月31日,福建省政府發布2021年福建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檢察藍”守護大美福建,讓山更青、水更綠、海更藍、沙更淨,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在八閩大地鋪展開來。(張仁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