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牧海而歌  向海而興——寧德市全力推進漁業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2022年08月22日13:25 | 來源:閩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牧海而歌 向海而興

福安市下白石鎮北斗都村海域,改造升級后的新型漁排鋪展海上。記者 王志凌 攝

定位、下杆、拉線……秋收漁忙時節,在福鼎市沙埕鎮環敏灶灣海域,紫菜養殖戶正在抓緊開展玻璃鋼撐杆的安裝工作。海面上,曾經用於紫菜養殖的毛竹竿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藍色玻璃鋼撐杆,宛若一段段五線譜,在碧海藍天間奏響藍色牧場的生態樂章。養殖設施的鳥槍換炮,是寧德市全力推進漁業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舉措之一。

近年來,寧德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要把三都澳規劃好、開發好”的殷切囑托,圍繞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漁業,按照“精准定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思路,大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高質量發展。特別是2018年以來,著力規范海上養殖秩序,全面開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依法養殖、科學養殖、生態養殖的路子,得到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國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典型。2021年,省政府在全省沿海地市開展為期三年的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推廣“寧德經驗”。

牧海而歌,向海而興,寧德市漁業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2021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06.5萬噸,漁業產值達318.4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28886元,是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形成了大黃魚、海參、海帶、紫菜、鱸魚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成為我國大黃魚的主產地和刺參“北參南養”的主產區,漁業成為沿海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轉型升級 規范養殖

寧德市海域面積4.45萬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1046公裡,佔全省三分之一左右。海洋漁業資源豐富,是我省乃至我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區域,約60萬人從事海上養殖、捕撈和加工銷售,漁業是沿海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但過去靠海吃海的漁民過度使用海洋資源,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影響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整治迫在眉睫。

2018年7月,寧德市拉開了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大幕,立足“全面清”,下定決心攻堅突破。將全市海域劃分為禁養區、養殖區和限養區,有效解決了“哪裡可以養、養什麼、養多少、怎麼養”的問題。還相繼頒布實施《寧德市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辦法》《寧德市三都澳海域環境保護條例》,先后出台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實施方案、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產品質量控制准則等文件80多份,有效保障海上養殖高質量發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度可把。

針對大黃魚養殖產業化以來使用的傳統網箱,長期存在的抗台風能力弱、泡沫浮球易老化破損等問題,通過財政資金補助,引導養殖戶將傳統網箱升級改造為環保塑膠網箱或深水抗風浪大網箱。同時,將海帶、龍須菜等藻類養殖使用的泡沫浮球更換為環保塑膠浮球,有效提升寧德市海上養殖設施硬件條件。全市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完成海上養殖區和限養區升級改造標准漁排55.75萬口、深水大網箱3450口、貝藻類33.74萬畝。

從第一本海水水域灘涂養殖証,到全國首個港灣塑膠養殖設施建設工程技術規范﹔從第一筆“漁排養殖貸”,到創新推廣養殖台風指數險以及塑膠設施財產險、質量險和大黃魚養殖目標價格指數險……通過實施系列改革舉措,寧德市海域養殖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漂垃圾大幅減少,海水質量明顯改善,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實現了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極為挑剔的“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在銷聲匿跡20多年后,頻繁出現在閩東海域。

好生態換來好效益,漁民感受最直接。霞浦縣山淼合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文釵說:“水質變好就好養殖,我們4年前就試養生蚝,但一直沒成功,水質變好后生蚝就能養活,400多畝生蚝今年產值預計在2000萬元。”

科技賦能 提質增效

如今在寧德海域,綠色低碳的“海上社區”已替代原有臟亂無序的老舊漁排,5G網絡、光伏發電、電動船舶等已不是新鮮事物。好生態加持,高科技賦能,為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走進三都澳萬福島漁排,漁民正在智慧漁排上的“辦公室”裡吹著空調泡茶聊天,茶幾上放著連接5G信號的手機,漁排上的情況通過手機終端一覽無余,中國移動、華為等科技龍頭裝備加持,讓海上漁民沐海耕漁充滿“科技范”。

“有了高清視頻監控預警,我們就不用像過去那樣辛苦,夜裡起來幾次巡回觀察漁排,可以睡個放心覺。”萬福島漁排工作人員蔡祖助說。

5G網絡讓海上養殖更高效,鋰電新能源則讓養殖更低碳……寧德市推動清潔能源走進“海上田園”,在蕉城三都澳、霞浦七星、福安寧海等海域推進風光儲一體化試點,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探索綠色低碳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還以‘海上社區’為平台,全市建設15個海上社區,通過整合服務資源,進一步拓展黨群服務、群眾訴求、設施技術、綠色養殖、物業管理等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海上社區服務水平,助推海上養殖高質量發展。”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魚病尋醫問診難問題,建設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台,構建岸上門診、海上巡診與遠程診療相結合的魚病防控服務網絡,定期開展病害防控、藥殘檢測、產地檢疫及魚病診斷服務。目前,已建成1個市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中心及4個縣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站、3個鄉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部、6個村級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點。

寧德市還積極發展灘涂和淺海貝藻增養殖,推廣三倍體生蚝養殖5萬畝,通過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推動建設萬畝連片示范區10個,構建立體生態養殖系統,增加漁業碳匯潛力。同時,推廣配合飼料替代冰鮮小雜魚餌料,完成規模以上海水養殖主體治理任務,開展漁業生產生活垃圾回收,實現綠色生態發展。

融合發展 逐夢深藍

在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直播間,主播正向網友介紹新品無骨大黃魚魚柳,發力預制菜“新賽道”。近年來,三都港公司加大綜合水產品精深加工創意研發投入,將生產加工工廠打造為餐飲企業和家庭的“中央廚房”,為餐飲、商超、電商等終端客戶提供“一站式”優質食材定制解決方案。今年3月,三都港還入選艾媒金榜2022年上半年中國預制菜品牌百強榜,及中國即配預制菜品牌排行榜30強,其中金榜指數排名位列百強榜第11位。

大黃魚從曾經過度捕撈瀕臨枯竭,到如今頻頻成為網絡銷售榜單冠軍的“網紅魚”,靠的是從種苗培育、生態養殖、工業化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多元銷售的全產業鏈提升發力。

近年來,寧德市加強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加大寧德市特色品種增殖放流力度,開展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全市水產原良種體系初步形成,全市建有市級以上原良種場7家、全國現代種業示范場2家,並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大黃魚原種場。“富發1號”大黃魚新品種通過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養殖方面,通過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持續推動養殖網箱“小改大”和“大改深”,建成深水抗風浪大網箱3450口。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食品加工市場,優良品質和創新產品是競爭力的核心。特別是電商時代,跟不上市場的產品最后隻能被淘汰,這是鐵律。”三都港公司負責人尤信鈴說。

對此,寧德市充分利用海帶、紫菜、大黃魚等優勢資源,開發即食海帶、調味海苔、三去黃魚和無刺魚柳等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和預制菜。同時,加快推動水產品加工聚集發展,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得到培育壯大,全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6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28家,居全省前列。

跳出漁業看漁業,漁旅融合風生水起。寧德市借助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形成的優美景觀和良好生態環境,推進建設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漁旅融合為特色的“水鄉漁村”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培育漁業特色鮮明、旅游配套完善、業態豐富的海上旅游新樣板,努力走出一條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寧德市將不斷優化三產結構,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堅持向海洋要空間,全力以赴做好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后半篇文章”,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推動寧德從“海洋資源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轉變。(記者 張文奎)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