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綠色發展 生態南平繪勝景

2022年08月23日08:38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綠色發展 生態南平繪勝景

  “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清。”南平,是福建省最綠的區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曾17次深入南平調研,對南平加快綠色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首站便到南平。“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青山綠水間,諄諄囑托,催人奮進,指引南平綠色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平市牢記囑托,從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生態經濟區,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再到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打造高顏值的環境、高質量的發展和高品質的生活,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十年間,南平GDP突破2000億元,實現翻番﹔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為8.5%和10%,均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南平將加快建設全國綠色發展示范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探索具有南平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綠色產業發展高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樣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標杆,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南平市主要領導說。

  立足優勢,綠色發展導向鮮明

  車行閩北滿眼綠。

  2011年10月,環保部授予南平“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稱號,成為全省唯一以設區市為單位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多張名片昭示著閩北山區的豐富資源。靠山吃山,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風物長宜放眼量。在資源利用上,南平有自己的辯証法。

  近日,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游人如織,訪客對這裡油菜花、大豆與茶樹的組合尤感興趣。

  “種植養分高效的綠肥作物,既減少了農藥、化肥對環境的破壞,又能充分滋養土壤。”現場,工作人員詳細介紹,“我們還在這裡新設置了茶旅融合科普項目,游客用手機掃一掃指示牌上的二維碼,即可了解武夷山茶產區各類型的土壤信息和科普知識,讓更多人知曉生態茶園的發展理念。”

  作為農業大市,南平探索建立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能和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五節一循環”技術集成模式,掀起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浪潮。

  盡管經濟欠發達,南平不是“撿進籃子都是菜”,定下了一系列“嚴禁”。

  高能耗的項目免談,污染重的項目免談,重復建設的項目免談……不符合綠色發展導向的項目堅決拒之門外,南平的招商干部堅信有舍才有得,念響生態“緊箍咒”,給未來發展留出更大的空間。

  近日,武夷新區引進企業華潤怡寶飲料(武夷山)有限公司以總價695萬元摘得生態食品產業園地塊,標志著華潤怡寶武夷山工廠項目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南平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我們高標准推進生態食品產業園水產業專業園建設,做好‘一瓶水’文章,加快培育以水產業為代表的生態優勢產業,切實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南平市領導說。

  農夫山泉、上海三愛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聖象集團、華瑞洲際酒店、八馬茶業……看中優越的生態環境,一批知名企業紛紛選擇落戶南平,涉及食品、竹木加工、電子、旅游養生等,綠色發展路徑逐漸明晰。

  十年來,南平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71.14%提升至2021年的78.89%﹔空氣質量連續7年居全省第一﹔3條主要水系水質狀況全優。2021年10月12日,武夷山正式成為首批5個國家公園之一,南平的綠色發展再添一張燙金名片。

  強筋健骨,綠色產業風起潮涌

  經濟總量小,發展步伐慢,是閩北人心中之憂。而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經濟蓬勃發展,讓人艷羨……

  還是那塊布,卻不只是那塊布。近日,福建福能南紡衛生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機聲隆隆,生產正酣。“面對市場需求變化,我們從原來全國第一塊PU革基布升級到非織造布,從傳統紡織轉向智能制造,實現生產重心向無污染、清潔化、低能耗的非織造產品轉移。”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何積庚說。

  一片葉子,同樣輝映綠色發展之光。

  8月13日,首屆南平市“萬斤好茶等您來”現場交易會在武夷山舉行。現場,上百名本地龍頭茶企、省內外專業採購商參與評鑒採購,熱鬧非凡。

  南平是著名的茶區。十年來,當地引進落地一批茶衍生品、茶飲料、茶食品等高附加值企業,打造了“印象大紅袍”“中華茶博園”“萬裡茶道起點”等精品茶文化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推進“三茶”融合,目前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350億元,武夷岩茶品牌價值連續5年位列中國茶葉類第2名。

  “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核心的是選准產業。對於南平而言,重點是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選擇與綠水青山、人文歷史等相得益彰的產業,精准發力,做足優勢,構建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南平的優勢在生態,出路在生態,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如今,圍繞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南平提出培育做大一座山、一片葉、一根竹、一瓶水、一隻雞“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閩北大地加快“點綠成金”:在全竹利用上下功夫,從竹筍加工到生產竹地板、竹家具、竹空間,再到生產竹吸管,實現全鏈條開發利用,竹產業產值從2012年的74億元增加至2021年314億元﹔聖農集團加快擴張發展,上市公司聖農發展的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4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45億元,輻射帶動省內外7萬多農民增收。

  全面融入,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車行至武夷新區,一抹綠意惹眼。

  “我們將1.2萬平方米的空地進行平整綠化,片植或穿插色葉植物、開花植物,鋪設碎石路面,融入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建設成城市雨水花園類型的街頭小游園景觀。”項目負責人饒輝介紹道。

  從景觀建設、城市設計到功能布局、產業發展,以“世界遺產地,綠色生態城”作為發展坐標,武夷新區處處彰顯著南平的綠色發展理念。

  生態宜居,不僅體現在城市,更著眼廣大鄉村。2020年,南平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完成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收官之年的一次“大考”,鄉村開啟“美顏”新模式。

  十年來,南平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44個,惠及15.9萬戶群眾﹔新建綠道260公裡、公園100個,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實現全覆蓋﹔建成美麗鄉村645個,整治農村危房、裸房4.7萬棟,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實現全覆蓋。

  如今,在南平,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生產生活,綠色發展共識廣泛建立:全社會廣泛開展自然教育、科普教育和宣傳引導,倡導綠色生活生產方式﹔探索生態司法模式,建立生態法庭,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創新開展復綠補種、增殖放流、認購碳匯等懲罰,培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新風尚,凝聚起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強大社會力量和內生動力。

  站在更高起點上,南平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持續探索將生態高地轉化為發展高地的有效路徑——

  去年,我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的當天,《南平市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先行方案》印發。在1001.4平方公裡的武夷山國家公園外圍,劃定1公裡左右的保護協調區和2至4公裡的融合發展區,構建總面積達4000多平方公裡的保護發展帶,通過圈層管控,實施更全面、更完整、更系統保護。

  “我們正在規劃建設全域風景、推動建設美麗風景與優雅人文融合的國家公園門戶小鎮,同時加快引進培育發展生物醫藥、基因工程、信息科學、綠色技術等新業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文旅經濟,讓美麗風景變為美麗經濟,共同保護變為共同富裕。”南平市主要領導說。(記者 趙錦飛 蔣豐蔓)

(責編:吳舟、陳楚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