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之王”的莆田印記

莆田鹽場20世紀60年代起開始改用黑色塑料薄膜苫蓋結晶池底部,沿用至今。莆田鹽場供圖
風力水車提鹵。莆田鹽場供圖
晒制的原鹽經過去雜、洗滌、烘干、裝袋包裝等工序,制成食用精鹽。莆田鹽場供圖
鹽業工人在趕混。在扒過鹽后或遇到降雨未化的鹽碴,要將結晶池內的渾鹵趕淨。陳英攝
孩子們在聽取鹽場工人講解古法晒制技藝知識。柯國輝攝
鹽業工人在旋鹽。結晶池內開始結晶析出鹽后,鹽業工人要牽繩動鹵,並用旋鹽耙旋動鹽粒,防止結塊。莆田鹽場供圖
七彩鹽田。海水進入蒸發池后,流經初級池、中級池、高級池、結晶池時濃度各不相同。從空中俯瞰,鹽田宛如大地的調色盤。陳劍偉攝
古語雲:“民以食為天。”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無鹽不成味”,鹽,稱得上是“百味之王”“百味之首”。
眼下,正是產鹽的好季節。進廚房瞧一瞧,你會發現,自家常用的鹽許多都是出自福建的鹽場。2016年全球矚目的杭州G20峰會,來自福建的莆田鹽被選為會議專用鹽品。莆田鹽場生產的貢品鹽、天然海晶鹽、原鹽迅速躥紅中國人的舌尖,刷爆食品文化圈,一舉成名。今年1月,這一傳統制鹽工藝——福建海鹽傳統晒制技藝(莆田)還入選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全國制鹽基地那麼多,莆田鹽憑什麼能成為優等生?這是因為,莆田鹽“先天基因優良+后天足夠努力”,才能打出一手好牌。
源自古時 獨家技藝
作為福建最大的生態海鹽生產基地,莆田鹽場所在區域海岸線總長243千米,方圓百裡無工礦企業,很適合鹽業生產,2021年產量12.77萬噸,佔全省產量一半。其中,貢晶鹽、福晶鹽等7個產品達到綠色食品A級標准,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莆鹽品質高,不僅因為作為原料的天然海水中富含鹽分和鉀、鈣、鎂、鋅、硒等70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為天然生態鹽生產提供了優質資源,更是因為採用了獨特的傳統制鹽工藝。
據記載,福建海水制鹽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唐代之前,莆田百姓和其他地方一樣沿用漢代牢盆煮鹽法,也稱“熬波”,即“編竹為盆,煮波出鹽”。
宋元時期,莆田已有相當大的海鹽生產規模。宋寶慶二年(1226),監察御史梁成大言:“鹽產於福州、興化,而運於建、劍、汀、邵四郡,二十二縣之民食焉。”也就是說,在當時,莆田鹽已經供銷全省。
元朝時,據戶部《鹽課》記載,大德五年(1301),莆田出現日晒鹽技術,即在灘涂上修建一口口鹽田,把海水抽到鹽田裡利用陽光曝晒成鹽,由於這種鹽顆粒粗大,色澤似白砂,故名“結砂法”。
與煮鹽相比,晒鹽法節省大量燃料和人力,但因為技術尚比較原始,出鹽較慢,產量還沒有明顯優勢。但這一方法在當時獨樹一幟。明代《興化府志·貨殖志》記載:“天下鹽皆烹煎,獨莆鹽用晒法。”也就是說,晒鹽法是莆田獨創。
這一時期,莆田百姓不斷革新海鹽生產技術,又發明了“邱盤晒鹽法”。
據弘治《興化府志》記載,邱盤就是在地面上按照格子狀平整出很多淺池子,池底鋪上碎瓷片,如同一個個盤子。遇烈日,一人之力可晒鹽二百斤。
此法不僅將碎瓷片廢物利用,提高了鹽的潔淨度,又更加充分利用日晒,使制鹽成本進一步降低,鹽產量躍居全省第二位。
明代后期,莆田百姓在“邱盤法”基礎上又發明了“坎晒法”制鹽。此法進一步解放了人力,且晒出的鹽粒細色白,成本僅為宋代的五分之一,年產鹽佔全省的22%。
新中國成立后,莆田於1958年成立地方國營鹽場。在時光的碼頁上,人們不斷創新制鹽生產工藝,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不斷提升生產力水平。
其中,結晶工藝“八字操作法”,為福建鹽業首創,被省內外鹽場採用推廣。
千年智慧 傳承創新
在沿用千年的傳統古法晒制工藝基礎上,莆田人民總結、創新出一套更為科學的晒制工藝,包括建灘、修灘、納潮、制鹵、結晶和採集等主要工序。
戴文輝,是莆田海鹽傳統晒制技藝的第一批傳承人。他首創深挖鹵井儲鹵,后來總結出“三快、三分集晒法”,一般三至五個晴天就能產出鹽來,比過去縮短生產周期近一半,成為莆田鹽場第一部生產操作規程。
一代代傳承人虛心求教、苦心鑽研,掌握了原鹽生產整個流程操作工藝,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納潮是晒鹽的第一步。為確保及時納取高質量的潮水,鹽業工人必須根據潮汐規律,密切觀察潮水變化,在漲潮時通過引水渠自然引潮,或使用動力泵將海水注入蒸發池。
將飽和鹵水引入結晶池繼續蒸發濃縮,便有海鹽析出。在這個過程中,鹽業工人們總結出新、深、長、旋、分、換、趕、撤的“八字操作法”,這樣產出的鹽結晶體最大限度保留了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更加均勻細膩。
收集原鹽時,鹽業工人全程使用竹木鹽耙、板車等費時費力的傳統工具扒鹽、運鹽、集坨,確保原鹽不受現代工具尾氣、油污的污染。
千年古法晒制海鹽工藝,是一代又一代鹽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在創新中改進工序,使莆田鹽的晒鹽技術一直領先全國。莆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鹽倉”,不僅養育世世代代的莆田人,也養育了八閩眾多的府縣鄉民,為老百姓“柴米油鹽”增添了無限的歡樂。
站在新時代的風口,莆田鹽場與福建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深度合作,打造符合現代健康理念的優質精品鹽產品,生產的貢晶鹽、福晶鹽、海晶鹽遠銷香港、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廣東、湖南等地,並出口海外,在業界享有較高的商業聲譽。
同時,莆田鹽場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利用納潮溝和鹽田周邊地塊、村庄接壤沿線建設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4.8萬千瓦,累計發電量10.3億千瓦時,有效利用了鹽田資源,打造綠色食品鹽生產基地和綠色能源基地。
為更好地傳承弘揚海鹽文化,莆田將鹽場打造成鹽文化研學基地,來訪者可親身體驗從海水到結晶鹽的變化過程,近距離感受鹽業工人代代堅守、不斷創新的智慧和精神,領略千年傳承的鹽文化魅力,讓古老的晒鹽技藝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