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寧霞浦  煥新“五福”

2022年11月16日15:00 |
小字號

“福山福海福寧府千年福地 霞彩霞光霞浦縣萬裡霞天”這是鐫刻在福寧文化公園裡的一副楹聯,既道出霞浦的悠久歷史,又形象地展現了霞浦的風光特色。霞浦作為閩東最古老的縣份,因縣境曾是福寧州、福寧縣和福寧府的治所,“福寧霞浦”文化記憶深入人心,人民群眾與社會各界對“福”文化有著高度的心理認同和文化認同。今年以來,霞浦縣積極融入省委、省政府關於推動“福”文化資源轉化利用工作布局,立足地域特色,傳承弘揚“福寧霞浦”特色“福”文化品牌,提升公眾文化自覺,以文化自信激活發展動能,以新發展呈現“五福”新氣象。

霞彩霞光靚眼福

霞浦灘涂。卓長濱攝

下尾島海蝕洞。陳偉攝

霞浦灘涂。陳偉攝

霞浦灘涂。張銘攝

“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關於霞浦縣名由來,《霞浦縣志》是這麼記載的。這裡擁有中國最美海岸線,匯聚了山地、丘陵、海灣、灘涂、海島等一眾地貌,光影則是獨一無二的畫匠為一切上色,在鏡頭前呈現出層次錯落的美感。一年四季,一天十二時辰,在霞浦,總能收獲不同的風光畫卷,這裡是攝影人趨之若鹜的“攝影聖地”。新建成的“東海1號”風景觀光道,更是將碧海、沙灘、島礁和環海公路串點成線,滿足游客對大海的所有向往。無論是否攝影愛好者,到霞浦都能真切感受到自然風光給予的視覺饋贈。

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先后投入1600多萬元完成11個攝影點建設,投入約160萬元完成攝影旅游交通標志牌建設,投入3.6億元建成“東海1號”風景觀光道。注重旅游宣傳推介,舉辦“閩山閩水物華新·山海寧德·行攝霞浦”暨“暢游東海·自駕霞浦”大型自駕游活動,舉辦媒體旅游推介採風活動,推出“祈福文化之旅”“行攝尋光之旅”“休閑自駕之旅”等精品“福游”定制線路,讓游客暢游霞浦,暢享“眼福”。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霞浦縣累計接待游客總人數329.66萬人,旅游收入30.5億元,僅國慶期間,接待旅客41.94萬人次,旅游收入3.77億元,榮登國慶旅游全國小眾熱門目的地第6位。

千鮮之城飽口福

豐富多樣的海產。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豐富多樣的海產。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明代鏡山先生所著的《閩書》曾這麼寫道:“福寧州,西北依山,東南際海,魚鹽螺蛤之屬,不賈而足,雖荒歲不飢”,民間亦有“身在福寧府,吃穿不用苦”的說法,這正說明了霞浦山珍海味盡有,物產富饒這一特點。霞浦光海鮮就有1000多種,主產大黃魚、海參、鮑魚、石斑魚、彈涂魚、海帶、紫菜、生蚝及蟹、蟶、蛤、蚶等,素有“八閩海鮮出霞浦”的美譽。千種海鮮,萬種吃法,海裡的、灘涂的、礁石上的,焗烤蒸焯,除了追求海鮮鮮美的味道外,還特別講究口感,這樣才算不辜負大自然的饋贈。除海鮮之外,霞浦不乏地瓜杯、閩南糊、粿仔、曲確、海蠣包等特色美食,更有晚熟荔枝、高山葡萄、芙蓉李等果品,這裡是名副其實的口福之地,吃貨天堂。

文化大餐養心福

“福”文化書法作品展。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福”文化書法作品展。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9月21日,一場主題為“喜迎二十大·翰墨頌升平”全國名家“福”文化書法作品展在霞浦縣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書畫作品展共展出來自全國17個省市共196位書畫界人士的書、畫、篆刻、木刻等共200多幅蘊含“福”文化的作品,活動吸引了社會各群體對“福”文化的關注。像這樣的“福”文化主題活動,幾乎每個月都在霞浦縣上演,比如舉辦“福虎生威”版畫體驗活動,贊美新時代,祈福賀新春﹔舉辦“福寧山海”山水畫展,以翰墨傳情,丹青頌福﹔舉辦“福在霞浦”主題攝影展,借光影熠福﹔面向全國開展“福”文化征聯、福祥七絕創作活動,文友切磋,福氣呈祥﹔舉辦詩是心福·喜迎二十大·百名作家講百福讀書分享會﹔“看見光是一種眼福”暨“鄭德雄的第三隻眼”文化公益活動。一場場文化盛宴,帶給讀者心福,為宣傳推廣霞浦“福”文化資源,營造社會大眾關注“福”文化,參與“福”文化,樂享“福”文化,發展“福”文化,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強國之音享耳福

文化下鄉惠民演出。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文化下鄉惠民演出。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霞浦的街巷鄉野,要說最具“人氣”的演藝活動當屬閩劇,每有閩劇演出,用“萬人空巷”形容也不為過。閩劇在霞浦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各類閩劇團十多個,“無霞不成團”聲名在外。今年,一段《齊心抗疫》閩劇小調的短視頻火遍霞浦,霞浦藝術家們變身“霞小宣”宣講員,以閩劇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表現形式結合短視頻宣傳防疫知識,既讓優秀傳統文化接軌時代,也使理論宣講更接地氣。

去年以來,霞浦縣整合宣講力量,打造“霞小宣”理論宣講特色品牌,將宣講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漁船漁排、畬村老區、項目一線、故事現場等生活場景,運用“閩劇”“方言”等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的鄉音土語,以及“吹拉彈唱”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談發展、拉家常,講好霞浦故事、傳播霞浦好聲音、展示霞浦新形象。

安居樂業暢幸福

海上養殖。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海洋養殖。霞浦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霞浦縣作為“四下基層”發源地,近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價值取向,聚焦聚力重點任務,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勾勒出高品質生活美好畫卷的幸福底色。堅持念好“山海經”,以海洋養殖和全域旅游兩個富民產業為撬點,做大做強海帶、紫菜、海參、鮑魚、民宿等特色產業。

發展產業的同時,城市功能品質大幅提升。加快推進“東擴、南移、面海”城市發展戰略,建成濱海新城客運站、高速互通口體育公園、目海路停車場等,新建市政道路50條,實施“白改黑”改造51.7萬平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12.14平方公裡擴展到17.01平方公裡。

民生短板加快補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就業創業、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社區養老、優撫安置、救災救濟等政策全面落實,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89個教育項目,26個衛生項目建成使用。完成182個一體化村衛生所標准化建設和43個“衛生巡診點”建設,縣醫院成功加盟省立醫院醫聯體。

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三沙口岸升格為國家一類口岸開放,建成“四好農村路”422公裡,三沙疏港路全線貫通,東沖路、寧上高速霞浦段等重點道路加快建設,建成26個漁港、36座陸島交通碼頭,完成31條農村小流域治理和7條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村危舊房就地重建和修繕改造工作,深入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四大工程,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創新建立城鄉生態環境“331”綜合治理工作機制,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全面加強,創建省級美麗鄉村107個、“綠盈鄉村”244個。

堅持以文化惠民為抓手,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裡”,定期舉辦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加強鄉村振興試點村文化建設,大力推進鄉村移風易俗,煥發鄉村文明新風尚、新氣象。一幅產業協調發展、文化生活豐富、人民安居樂業、生態宜居宜業的美麗霞浦鄉村振興畫卷正在波瀾壯闊的福寧大地上徐徐展開。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