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 助推創新型省份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的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為科技創新劃定倫理邊界和價值底線,是有效防控風險,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福建省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培育多個創新實驗室和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有力推動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越向前向深,就越需要注意其中的倫理風險防范與治理。當前基因編輯、人工智能、輔助生殖等技術迅猛發展引發的社會爭議和倫理挑戰時有發生。福建省急需加快科技倫理治理體制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健康發展,為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提供有力支撐。
一、當前科技倫理治理中存在的短板
(1)組織機構待完善。當前科技倫理監管體系較為零散,監管職責模糊﹔科研機構倫理審查組織覆蓋面窄、能力參差不齊、能力考核和資質認証缺乏標准、聯動較少﹔行業學會、協會等社會團體在科技倫理共識形成中的引領作用尚未完全發揮﹔科技倫理研究人員偏少且力量較為分散。
(2)規則體系存空白。現有政策法規主要集中於生命科學領域,而針對工程倫理、技術倫理、信息倫理等的規則規范和流程尚需探索。目前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等地已紛紛出台省級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具體實施方案,上海率先在科創立法中構建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立科技倫理風險評估和倫理審查機制。深圳擬制定《特區科技倫理治理條例》。福建省急需加快科技倫理相關規則制定和完善。
(3)監管流程碎片化。新的科技革命是全鏈條創新,任何一個環節產生倫理問題都會引發創新鏈風險。目前,科技倫理治理領域從基礎研發到產業應用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跟蹤全流程的監管機制尚未充分落實﹔科研倫理治理的跨領域、跨區域互動機制尚不完善,相關信息預警、數據共享和審查結果互認需要加強。
(4)社會環境待營造。我國科研人員總體上具備一定的倫理意識,但對新興科技倫理風險識別能力和解決技能不強。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調查報告顯示,僅有25%左右的受訪者會在項目方案設計和研發過程中,考慮研究所涉及的科技倫理問題。有研究顯示,2021年以來多家科技公司在申請上市時均受到來自証券交易所、監管部門關於科技倫理合規的問詢,但好的法律服務產品供給不足。公眾參與新興科技倫理討論的平台尚未搭建,公眾對新興科技風險的感受、評價和建議難以真正納入倫理反思程序。
二、進一步完善福建省科技倫理治理體制的建議
(1)協同共治,完善科技倫理治理組織機構。一是加快建設覆蓋多領域、全維度的省級科技倫理委員會,統籌各監管部門工作,為相關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設立和建設提供指導,統一審查權限和標准,為不具備成立倫理委員會條件或審查能力不足的單位組織倫理審查。二是加快推動高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技倫理委員會,加強科技成果發表與轉化行為的規范指引,將科技倫理培訓納入科研工作者的績效考核、職務評聘中,定期開展科技倫理失范行為排查和自糾,落實科技安全責任。三是依托福建省科技專家庫,建設科技倫理治理專家庫和智庫,廣泛吸納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法學、社會學多學科研究者參與科技倫理監管規則制定﹔強化福建省倫理學會建設,加強科技倫理研究隊伍建設,對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新材料、能源等領域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進行研判。四是立足我省數字經濟特色,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龍頭企業的引導示范作用,成立相關領域科技倫理自律聯盟,強化與監管部門合作銜接,開展數字經濟企業倫理自律機制研究、算法治理等重大課題研究,參與相關國家、地方、行業標准編制,建立科技倫理評估機制,出台自律合規准則和公約,推動企業員工倫理規范培訓和考核等。
(2)明晰規則,健全科技倫理治理規范體系。一是加強與現有法律法規及國家政策的銜接,在修訂《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福建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福建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時納入科技倫理治理相關內容,為科技活動劃定“紅線”與“底線”。二是啟動科技倫理治理立法調研,制定覆蓋多領域多學科的省級科技倫理審查與評估管理辦法,明晰科技倫理審查主體、職責,加強科技倫理審查與監管,完善科技倫理違法違規行為常態化查處機制,強化科技倫理教育和宣傳。三是圍繞新興科技前沿細分領域,打通實驗室、研究院校、醫院、企業等創新鏈各環節的科技倫理審查機構,加快我省科創高地重點領域和交叉領域的倫理審查標准、規范、指南以及科研協議范本的研究制定。
(3)精密智治,數字賦能科技倫理治理全流程。一是依托福建科技雲服務平台和福建省科技創新平台,完善福建省科研人員、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主體的科技倫理監管信息歸集,系統集成科技倫理審查、監管、培訓等功能模塊,應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領域審查應用場景,開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緊急狀態下的科技倫理應急審查綠色通道。二是優化省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系統功能,建立從項目指南編制、審批立項、過程管理、結題驗收、監督評估至專利申請、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科技倫理全流程監管機制,實現多跨協同、敏捷治理。三是加強福建省平台與國家、兄弟省市相關平台科技倫理監管數據的共享、預警信息推送,推動協同審查和審查結果互認。四是分產業分領域構建科技前沿信息數據庫和科技安全指標體系,對科技倫理風險進行分級分類,通過大數據技術加強對科技倫理風險的動態跟蹤、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
(4)注重預防,培育良好科技創新生態。一是結合福建省法務區建設,聯合高校院所和律所舉辦講座、開展課題研究,針對數字經濟、醫療健康等高新企業提供“科技倫理+法律風險”的特色合規服務,使之符合國內外監管部門審查要求,助力我省高新企業更好地發展和“走出去”。二是建立普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模式,加強教材和教學案例資源庫建設,舉辦知識競賽,將科技倫理內容納入中小學信息技術、生物等課程,普及相關行為准則和道德要求﹔以“懂科技、識倫理、明治理”為目標,在各高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育階段開設醫學倫理、工程倫理、人工智能倫理、生命倫理等科技倫理課程。三是依托政務APP 開設科技倫理治理領域的公眾參與和信息公開專區,除了公布典型案例,曝光違法行為,還應對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敏感科技倫理問題加強信息公開和科學知識普及,提升社會公眾科技倫理意識,避免高新、高危科研項目的“鄰避效應”。
作者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