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引才聚智助力鄉村振興——福建省鄉建鄉創合作交流實踐”獲評最佳全球減貧案例 為全國住建系統唯一入選案例

2023年01月26日10:45 |
小字號

由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亞洲開發銀行聯合發起的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獲獎名單揭曉,福建省10個案例入選。其中,“引才聚智助力鄉村振興——福建省鄉建鄉創合作交流實踐”獲“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為全國住建系統唯一入選案例,上述案例已被收錄進南南合作減貧知識分享網站——中外減貧案例庫及在線分享平台,旨在以案例為載體,推廣分享各國減貧成功實踐。

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引才聚智助力鄉村振興——福建省鄉建鄉創合作交流實踐”獲評“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福建省有14000多個村庄,當前正大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但鄉村資源挖掘程度低、產業培育造血能力弱、歷史文化保護開發難、鄉村發展“千村一面”等問題仍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而台灣開展社區營造有近30年歷史,具有豐富經驗,可以依托福建廣闊的市場前景,發揮雙方優勢互補、合作空間大的特點,吸引台灣優秀建筑師、文創團隊參與助力福建鄉村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為此,福建省住建廳圍繞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兩個大局,充分發揮對台特色優勢,以兩岸同根的福建鄉村為載體,以鄉建鄉創為抓手,創新閩台鄉建鄉創合作交流模式,通過政策扶持、機制對接、聯合互補、情感牽引,引入大量台灣建筑師(含文創)團隊(以下簡稱台灣團隊)服務鄉村振興,培育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合作樣板項目,有效推動鄉村發展。

據介紹,2018年以來,福建省陸續出台吸引鼓勵台灣團隊來閩鄉建鄉創的政策措施和提供同等待遇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對來福建開展鄉建鄉創合作交流,進行駐村“陪護式”服務(服務期限1年期以上且每月指導服務不少於10天或每年累計不少於100天)的台灣團隊給予資金、居住、就業等方面支持保障,促進其與村民一道用心用情用智服務鄉村發展。

兩岸團隊、知名高校等分享交流、互學互鑒

兩岸團隊、知名高校等分享交流、互學互鑒。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截至2022年底,入閩台灣建筑師(含文創)團隊106支、台灣鄉建鄉創人才340多名,鄉建鄉創陪護式服務近325個村庄,覆蓋全省80%以上縣(市、區)。相關做法被國台辦、住建部向全國宣傳推廣,浙江、江西、寧夏等省已在借鑒實踐。

助力鄉村振興初見成效。台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充分發揮其特色優勢和專業能力,系統性推進鄉村環境整治、產業培育、品牌打造和村民培訓,培育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樣板,鄉村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鄉村產業出現新業態,村民收入實現新增長,鄉風培育形成新風尚。

打造“第一家園”效果凸顯。構建了服務台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入閩“一站到底”的“綠色通道”,超1000名台胞在閩置業安家,2000多名台胞繳存了住房公積金,繳存余額1億多元,60名台胞申請公積金貸款,貸款余額5000余萬元。在廈門和平潭備案的台灣建筑企業80多家、台灣建筑專業人士近150人,有50多家台資企業取得福建省建筑業企業資質。

兩岸“人的融合”闖出新路。閩台鄉建鄉創合作在促進兩岸“人的融合”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台灣團隊在村庄陪護式服務過程中,了解人文歷史,體味同文同種,與當地村民一起工作生活,感受鄉音鄉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促進了心靈契合和“人的融合”。正如台灣建筑師團隊代表張欣頤在海峽論壇發言中所說:“我們是來自台灣的福建新村民。”福建鄉村振興引進了大量的“鄉土人才”。

例如,台灣青年設計師團隊進駐平潭北港村,在當地政府協助下,以在地特色文化“石頭”為靈感,打造“石頭會唱歌”文化品牌,開設北港村第一家民宿,輔導帶動村庄村民共同發展。現北港村發展出98家民宿,村庄旅游收入從0躍升至2100萬元,常住人口從250人發展到900人,已有30多位台灣同胞常年在此地生活工作,北港村被打造成集民宿、文創、餐飲為一體的聚集地。目前,該團隊服務擴大到平潭青峰村、磹水村,並進駐湄洲島,持續推廣“民宿運營+台創基地”模式的產業振興之路。

台灣團隊在平潭打造“石頭會唱歌”文化品牌。

台灣團隊在平潭打造“石頭會唱歌”文化品牌。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例如,台大城鄉所團隊進駐廈門市海滄區青礁村院前社,引入“先造人、再造物”理念,圍繞“我們變了,村庄就變了”主題,號召村庄小年輕投工投勞整治村庄人居環境。此外,還成立了院前濟生緣合作社,由村民參股,發展城市菜地、鳳梨酥、陶藝等產業,舉辦敬老活動,發動村庄老人參與共建,合作社實現年營業額近2000萬,增加村財收入500萬(工資、土地租賃、房屋租金等)﹔年游客量約10萬人,其中省外4萬人﹔已有全國23個省市地區,“一帶一路”沿線42個國家到訪學習。院前好時光工作隊還將院前模式推廣至福建閩西革命老區。

台灣團隊進駐廈門青礁村成立院前濟生緣合作社與村民共建。

台灣團隊進駐廈門青礁村成立院前濟生緣合作社與村民共建。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再如,台灣上趣開新團隊在泰寧縣際溪村營造“耕讀李家”,與村民同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打造“耕讀文化”鄉村旅游示范樣板區,際溪村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原本蕭條衰敗、基本沒有游客到訪的村庄,目前年游客量達到12萬人次﹔設計運營的“耕讀李家稻田咖啡館”,發揮“閩台美麗鄉村交流中心”作用,成功舉辦跨越海峽鄉建論壇等活動,被授予“閩台鄉創孵化基地”稱號。

台灣團隊在泰寧縣際溪村營造耕讀李家——稻田咖啡館。

台灣團隊在泰寧縣際溪村營造“耕讀李家稻田咖啡館”。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此外,台灣團隊駐點閩清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項目,發揮自身人文特長,提供文化挖掘、業態策劃招商、地景設計、品牌策劃、文創設計等全流程陪伴式服務,原本破敗的街區,目前已入駐台灣特色餐飲、非遺等16家,餐車24輛,常態化開展梅城印記周末集市活動,周末集市攤位約200個,單月人流量已突破230萬人次,營業額達到2100萬元。在團隊牽線下,梅城街區與台灣大稻埕特色街區結成“姊妹街區”,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互相吸納活化經驗,提升鄉村特色產業。

台灣團隊在閩清縣樟洋村組織居民活化利用古厝。

台灣團隊在閩清縣樟洋村組織居民活化利用古厝。福建省住建廳供圖

(責編:易雪妍、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