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一棵“小草”背后的“生態賬”

林曉麗
2023年02月25日09:2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不久前,在福建寧德,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和十余個沿海省份自然資源、林草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齊聚這座濱海城市,召開了一場關於互花米草除治的全國性會議。會上宣布我國啟動了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通過四年集中防治,力爭到2025年全國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份清除率達到90%以上。

為何“一棵小草”引得如此關注?

生態修復后的晉江市藍色海灣。黃海攝

生態修復后的晉江市藍色海灣。黃海攝

互花米草自1979年引入以來,在我國沿海地區迅速擴張,已成為沿海灘涂危害最大的外來入侵植物。2003年,互花米草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同時被列入世界最危險的100種入侵物種名單。

互花米草的入侵,在我國近海造成了生物棲息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降低,航道堵塞、影響船隻出行等,不僅嚴重威脅我國濱海生態安全,而且不斷制約濱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據初步摸底,全國互花米草面積約6.8萬公頃,其中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和山東等省份有大面積分布,防治形勢異常嚴峻。

寧德市蕉城區沿海灘涂上生長的互花米草(資料圖)。黃海攝

寧德市蕉城區沿海灘涂上生長的互花米草(資料圖)。黃海攝

互花米草已經到了“非除不可”的地步。而作為生態省的福建,在全國率先“宣戰”。

去年9月28日,福建省召開了全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堅行動動員部署會,省長挂帥親自抓,並制定了“一年明顯見效、二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復、長期加強管護”的總體目標。自此,福建各地的互花米草除治攻堅戰在全國率先拉開序幕。

福清灣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福清灣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歷時近4個月,截至2023年1月14日,福建省宣布完成了13.66萬畝互花米草除治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了8個月。

趕超進度,意味著任務倍艱。

在一張照片中,一台割草機正在灘涂上工作,而機器的四周,數隻白鷺停駐。曾因互花米草而在濕地上“難覓棲處”的白鷺,重新漫步在濕地上——這是發生在福建寧德除治互花米草過程中的一幕。

寧德市蕉城區沿海灘涂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寧德市蕉城區沿海灘涂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寧德沿海灘涂廣闊、港灣眾多,大片的灘涂成了互花米草滋生的土壤,為其“瘋長”提供了條件。寧德互花米草除治總任務面積佔全省任務的55.3%,任務最重。

互花米草的地下部分包括長而粗的地下莖和短而細的須根,根系發達,可深達50到100厘米,可見,“斬草除根”並不容易。

“我們從市內外廣泛調用挖掘機,高峰期日均投入160多台。根據灘涂潮汐特點,搶抓每個月10多天的日間雙潮期作業,每台日除治量最高達8畝。”寧德市野生動植物與濕地保護中心主任陳文杰說。

在霞浦縣長春鎮,正是採用這種機械深翻挖根法,對互花米草進行深翻挖根,深度達到100cm以上,使互花米草根、莖部全部埋入灘涂淤泥中,致其腐爛,以達到除治的目的。而在一些零星的、無法有效機械作業的地方,則在機械深翻挖根作業的基礎上,結合人工挖除的方式全面除零星地域,保障除治全覆蓋。

寧德市霞浦縣長春鎮東吾洋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寧德市霞浦縣長春鎮東吾洋互花米草除治現場。黃海攝

互花米草繁殖能力強,除治並非“一勞永逸”,其根源在治“本”而非治“標”,因此一步步嚴防死守,才能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復燃”。

寧德總結出了“除”“用”“管”三個步驟。寧德市市長張永寧說,在“用”的環節,寧德重在分類策劃,分為生態修復、景觀提升、漁光互補、光灘留白四類。例如,在生態修復方面,除治總面積的20%、約1.5萬畝,採取種植秋茄(紅樹植物)、南方鹼蓬、蘆葦等本土植物修復。在景觀提升方面,聘請專業團隊策劃了山海研學文創走廊、綠色生態零碳花園、“海上人家”文化村等8個項目,目前正在開展規劃設計。

以長春鎮作例,除治后的灘涂顯露出生態本色,依托獨有廣闊灘涂和現有的冬瓜山攝影點,該鎮規劃建設了濱海棧道、觀鳥屋、科普館等設施,擬打造一條集登山觀海、互動游覽、科普研學於一體的長春東吾之濱灘涂濕地生態文化走廊。

互花米草的除治使得好生態回歸。就在去年11月,泉州灣石獅水頭外線互花米草除治后的光灘上發現5隻白鶴﹔今年2月,觀鳥人士首次在寧德蕉城區漳灣鎮互花米草除治區域發現3隻東方白鸛……這些都印証了互花米草整治對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大批鷺鳥棲息在互花米草除治后的福清灣。黃海攝

大批鷺鳥棲息在互花米草除治后的福清灣。黃海攝

要治“本”,需長效機制護航,修復和管控成了福建接下來的重點。據福建省林業局介紹,福建將實行巡護監測,督促指導各地結合實際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地面網格化巡查,逐個斑塊進行自查,充分利用無人機等技術,做到調查監測全覆蓋、無死角,發現復發或新入侵的要詳細記載、落地上圖,建立清單,責成施工單位或灘涂管護責任主體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限期清除,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預警、及時清理,確保“斬草除根,除草務盡”。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