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龍岩學院:探尋文化守初心,“學”“ 思”“ 悟”“ 踐”向未來

2023年02月27日09:30 |
小字號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領會“兩個結合”深刻內涵,引導青年學子了解國情、世情、民情、黨情,增強青年學生文化自信自強,2022-2023學年寒假,龍岩學院積極響應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號召,廣泛動員、精心組織青年學生開展“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共組建151支實踐隊、1100余名師生參加實踐活動,實現學校所有二級學院100%全覆蓋。

學校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踐隊師生前往吉安、上饒、福州、漳州、泉州、三明、龍岩各縣市區等地開展古村落尋訪、古建筑尋跡、傳統藝術尋根、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民俗文化探秘等實踐活動,挖掘和梳理“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學”“思”“悟”“踐”,知行合一。

探美麗古村落,“學”非遺經典

實踐隊參觀斗笠文化博物館。龍岩學院供圖

“百花開放好春光,採茶姑娘滿山崗……”龍岩民歌《採茶燈》亮相2023年元宵晚會舞台。為探訪採茶燈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遇靜好之美麗古村,拾山村中採茶文化”等實踐隊前往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採茶燈文化的發源地——龍岩市蘇坂鄉美山村探尋非遺《採茶燈》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通過與美山村相關村干部進行座談、走訪村民、查閱文獻等途徑,實踐隊隊員們收集和整理了採茶燈的起源、發展歷史和現狀等相關資料,為后續的調研做好鋪墊。同時,“傳非遺文化,講非遺故事”“尋夢非遺”“歲月失語、非遺能言”等19支實踐隊分別前往龍岩市兩區、四縣、一市,對當地斗笠、雕版印刷、錫器、木偶戲、剪紙、扎染等二十余項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非遺項目進行尋訪,從體驗和學習印刷、木偶戲、剪紙等過程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體會非遺手工藝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尋土樓文化,“思”鄉村振興之道

實踐隊參觀岩太村。龍岩學院供圖

岩太村雲上土樓。龍岩學院供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智慧結晶,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根”和“魂”。龍岩學院“尋跡土樓”等47支實踐隊前往福建永定、漳州南靖、華安等地尋跡福建土樓文化,感悟福建土樓建筑特有的歷史淵源和精神內涵。其中“踏訪岩太古村落,探尋客家文化源”實踐隊深入永定區陳東鄉岩太土樓群進行實地走訪和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到岩太村按照“做大山水生態優勢、突出客家土樓文化、兼顧紅色休閑旅游”這一發展思路,著力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並採取“深加工+農事體驗”發展模式,打造獨具特色的農事體驗基地、農業研學基地、高山康養中心,融合了生態文化、土樓文化、農耕文化,闖出一條農旅融合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觀古風印記,“悟”千年書院精神

實踐隊參觀臥龍書院。龍岩學院供圖

臥龍書院調研採訪游客。龍岩學院供圖

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組織,是宋代以后民間教育的重要形式,理應加以保護、利用和傳承。“臥龍向思,彰書其華”等10余支實踐隊通過網上調研、現場採訪和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對福州文廟和正誼書院、長汀臥龍書院、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上饒鉛山鵝湖書院等開展實踐活動,了解獨特的書院歷史,探尋書院文化印記。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通曉了許多書院的起源和發展故事。同時,實踐隊還通過採訪書院傳承人等,了解了傳統書院的當代價值。

察閩僑文化,“踐”青年使命擔當

閩僑文化承載著老一輩閩僑人敢闖敢拼的奮斗精神和愛國愛鄉的家國情懷。“龍岩學院僑文化調研隊”等12支實踐隊分別走訪永春縣、南安市、晉江市、石獅市、龍岩市永定區等地僑聯辦、博物館、展覽館等,尋訪各地閩僑文化印記。通過走訪華僑后代,與各地負責僑聯的工作人員進行專訪、查閱資料、參加僑文化相關活動等方式,實踐隊員們感受了華僑民居獨特的建筑文化魅力,領略了華僑心系桑梓、心系祖國的華僑精神,並從中汲取了精神養分,增強踐行時代使命的擔當意識。

僑鄉調研。龍岩學院供圖

接下來,學校將組織開展“我和我身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實踐報告評選、成果匯報會、展示會、優秀集體和個人表彰等活動,將優秀實踐報告匯編成冊,鞏固實踐成果,提升實踐成效。同時,發揮專業優勢和科研力量,繼續挖掘與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青年學子在社會實踐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