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雲英代表:引入社會力量協同育人,助“雙減”提質增效
人民網福州3月8日電 (林盈、實習生劉娜)“‘雙減’政策出台后,仍有部分家長存在教育焦慮,這可能會導致新的‘教育內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曾雲英就推動“雙減”政策進一步提質增效提出了有關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莆田市秀嶼區笏石鎮岐厝村黨支部書記曾雲英。受訪者供圖
曾雲英介紹,2021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后,福建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參加課后服務學生達364.5萬人,學生參與率達86.67%,課后服務已經初見成效。
但在調研中,曾雲英發現,仍有一些班級的參與率不到50%,更有不少家長學生選擇中途退出課后服務。她表示,“雙減”政策在實施中,尚存在課后服務模式城鄉差距較大、城區教師工作量增加負荷加重、校本作業設計與管理流於形式、家長觀念尚未轉變等問題,影響教育質量與政策落地。
對此,曾雲英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均衡教育資源,補齊教育短板。針對薄弱學校,尤其是農村薄弱學校,可以通過區域內統籌調配的辦法補齊教師編制缺額、完善教育配套設施,確保學校開齊課程、開足課時。
二是引入社會力量,協同育人模式。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校內課后服務,包括高校、培訓機構、圖書館、少年宮、美術館、婦聯、文聯等,充分利用城區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協同學校開展體育、藝術、科普活動、勞動實踐,以及娛樂游戲、拓展訓練、社團及興趣小組活動等,構建以學校為主導、各方力量協同育人的新格局。
三是加強教研培訓,提升練習質量。加大市區進修學院(校)教研和培訓力度。成立各科目的作業設計專班,參與研究、設計、培訓,制定分層教學設計與分層作業設計標准。學校應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發揮集體備課、教研的作用,統籌解決好學科目錄內輔導練習與校本作業重復的問題,保持年級之間整體性,同時解決好 “提質”和“增效”。表彰和激勵能夠很好聯結“基礎性作業”與“個性化作業”的個人和團體,從而整體提高學校作業管理的質量。
四是形成教育合力,緩解教育焦慮。多渠道開展“雙減”政策下的義務教育評價機制,實行等級制的評價制度。市縣(區)應統一教師年度量化評分標准,將個體評價與團體(學科組、年級組)評價結合起來。私立學校應與公立學校統一招生,真正做到教育公平。開展“雙減”主題宣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