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潤河湖 福州長樂經濟重鎮走出河湖管理新路子

福州市長樂區鬆下鎮依山靠海,38.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300多家企業,涉及鋼鐵、紡織、風電、碼頭物流、糧食加工及倉儲,獲評全國千強鎮與中國花邊名鎮,經濟實力雄厚。2022年,鬆下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7.4億元。
這樣的經濟重鎮如何推進河湖長制提質增效?
鬆下鎮從機制建設入手,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用“金融+河長制”打開新思路,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鎮+村+企業+民間多方聯動,政府+企業+社會多元驅動”的河湖管理新路徑,讓當地群眾盡享“幸福河湖”。
資源帶動,走出一條為民造福之路
春日的垅下村龍江溪,溪水靜靜流淌,岸邊的垂柳、花木展露新芽,一派生機盎然。毗鄰溪流,垅下村河道主題公園裡的李花、海棠迎春綻放,村民三三兩兩或坐著聊天,或休閑散步,和美閑適的生活氣息扑面而來。
這般蛻變有鬆下鎮的企業家們的一份功勞。“垅下村河道主題公園投資400余萬元,其中鎮村出資100余萬元,近300萬元均來自企業家的捐資。”鬆下鎮相關負責人許靈介紹,公園所在地原來是一塊閑置地,堆滿垃圾和雜物,拉低村容村貌“顏值”,影響村民日常生活。
鬆下鎮龍江溪及龍江溪公園。鬆下鎮河長辦供圖
隨著河湖長制落地生效,2022年鬆下鎮決定借著龍江溪綜合治理的契機,統籌抓好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河湖長制落實,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變閑置地為公園。
但是資金在哪裡?鎮村干部想到了村裡200多位熱心家鄉建設的花邊行業企業家鄉賢。說干就干,企業家征求意見座談會立刻召開,捐資建公園的倡議在會上得到一致認可。
“一方面,鎮村干部誠意讓我們感動,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家鄉越變越好,能盡自己的力量為家鄉建設做一份貢獻。”企業家鄭錦華說。
“雖然2021年花邊市場行情不景氣,但企業家為民造福的熱情不減。公園施工后的5個多月,仍有企業家陸續捐款。”許靈說。
機制撬動,走出一條多方共贏之路
2021年,引導企業捐款130萬元建立河湖治理基金,專項用於轄區河道水環境治理。
2022年,募集300余萬元建設資金,重點打造龍江溪示范河道及配建的10多畝溪畔公園。
2023年,鬆下鎮人民政府與長樂農商銀行簽署“金融+河長制”戰略合作協議,探索建立社會各界參與河湖管護長效機制,開啟反哺社會熱心公益群體的新篇章。
鬆下鎮與長樂農商銀行“金融+河長制”戰略合作簽約現場。鬆下鎮河長辦供圖
“我們引導社會各界奉獻社會、參與河湖管護,但怎麼將這項工作常態化呢?為此,我們思考將金融與河長制相結合,在河長制工作創新方面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合作,打造‘政府引導,金融助力、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河長制創新機制。”許靈說。
2月17日,作為“金融+河長制”河湖管理新路徑的首批受益者,福建創達針紡有限公司、長樂鴻海紡織有限公司分別獲得長樂農商銀行200萬元金融授信額度。此前,兩家企業也積極參與鬆下鎮河湖管理。
福建創達針紡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這是一項一舉多得的好機制,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融授信支持緩解了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讓我們參與治水護水更有動力。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帶動更多企業加入護河愛水行列。”
根據“金融+河長制”協議,鬆下鎮將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搭建平台,充分動員、引導擁有社會責任感且立志參與河湖管理的個人、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鬆下鎮河湖管理。而長樂農商銀行將在符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及長樂農商銀行有關規定及內部風險管理制度的前提條件下,優先向鬆下鎮聘用的“社會河長”提供授信融資服務,並適當給予利率優惠,助力河長制工作全面展開。
許靈說:“社會熱心公益群體通過河湖管理公益捐款、志願服務等社會奉獻展現擔當,同時,又能從金融機構獲得授信融資服務和利率優惠等實實在在的金融反哺,形成良性互動,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參與河湖管理、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最終,群眾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
產業驅動,走出一條鄉村振興路
依托一份產業,造福一方百姓。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抓好產業振興,提升集體經濟收入,就是完善河湖治理自身造血功能。鬆下鎮立足經濟重鎮的實際,依托24公裡深水海岸線,充分挖掘山海資源,做好‘水文章’。”許靈說。
從長嶼岸邊遠遠望去,海面上深水網箱密集,網箱縱橫排列整齊有序,漁船穿梭其中。“長嶼深水網箱養殖盤活了村集體資產,在提高集體收入的同時,也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下一步我們計劃對長嶼村現有的水環境進行改造升級,打造全方位的海島漁村休閑游。”長嶼村黨總支部書記王文強介紹道。
多渠道共同參與河湖治理,以金融“活水”助力美麗幸福河湖建設,不僅促進河湖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也解決企業發展資金緊缺,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河湖綜合治理投資機制。鬆下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鬆下鎮將繼續抓好產業振興,用好金融“活水”,推動金融資源向河湖治理領域傾斜,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向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傾斜,助力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打造“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的“水美鬆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